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记忆中的郭巨老街:“郭巨猪屙街”俗称的形成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8月26日 08:13   【 】 【打印

  吴志庆/文 刘瑞/摄

  谈起郭巨,人们自然会想到郭巨海鲜,这些舌尖上的美味征服了不少甬城资深“吃货”的味蕾。还有郭巨人曾引以为傲的灯具,郭巨灯具在上世纪90年代名闻遐迩。如果再把时间追溯到30多年前,郭巨老街在镇海县境内拥有个响亮又不雅的俗称:郭巨猪屙街。多年的沧桑巨变,这个俗称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忘,只有上年纪的郭巨人在茶余饭后的聊天中还会偶尔提及。

  “郭巨猪屙街”的俗称何时形成?明初“信国公”汤和所筑的前所(郭衢)、后所二城都有居民养猪的记载,为何郭巨独有“猪屙街”的俗称?600余年后的今天已无法考证了。

  我从小在郭巨长大,经历了“猪屙街”的喧闹、冷落乃至沉寂的那段历史。

  曾听父辈说,城内住走马楼拥有石板明堂的富裕人家不养猪,家有七弯凉床的人家鲜有养猪,养猪的大都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农家。

  在物资匮乏、经济落后的年代,猪可是农民眼里的“储蓄罐”呀!养猪是一项主要的家庭副业,养大了由食品公司收购后,除了能收获猪钱外,还有自留肉票、布票、饲料票、化肥等不同奖励,生产队还分给饲料地。无奈城内空间有限,不少农家一家人只能蜗居一室,见缝插针地在墙边、道场角落、坑跟间(厕所间),用几张破旧的门板和石板围个猪圈养猪。

  小猪养到七八十斤,就算大猪了,简易的猪圈就关不住了。饿急的大猪常常趁主人不在,拱坏了门板,气喘吁吁地窜出来,闹得鸡飞狗跳。猪转悠了一下,就上大街觅食去了。主人知道后,常指派放学的孩子上街把猪找回来。

  在当时,郭巨老街因养猪,衍生出不少关于猪的故事。也因猪多,所以有了这条猪屙街。

  我读小学那辰光,去学校每天要途经猪屙街。老街的十字路口,是当时郭巨地区最繁华热闹的农商贸中心,东侧连排的二层木结构楼房,近路口处开着独此一家的郭巨饭店。街两边是菜市场,有的人在石板上摆摊叫卖透骨新鲜的涨网货、串网货、泥涂货等海鲜,有的人蹲在手拉车上叫卖自产的蔬菜瓜果,也有人沿街摆放着箩筐、竹篮吆喝着卖禽蛋、干货、竹器;南门街是条食品街,有豆腐店、肉店、水产行、点心店,有些食品需凭票供应,购买时还得趁早排队。街上常有丢弃的臭鱼烂虾和菜叶瓜皮,吸引了三三两两的大猪小猪前来觅食。

  说实话,猪屙街臭归臭,当时的郭巨人却不觉得,除了对大猪小猪满街乱跑随处拉屙的现象习以为常外,还把猪屙当宝贝似的收集起来。猪屙是农家不可多得的肥料,有农谚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郭巨山多田少,农民在山地上广种番薯,用猪屙施肥,可改善土壤的贫瘠程度,使番薯亩产量增高。于是拉在街头巷弄的猪屙成了大人孩子追踪的“猎物”,有人走在街上发现有一堆猪屙,赶紧去家里拿平铲,等返回原地时,早已被别人抢先一步拾走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大华灯具厂、橡胶塑料厂、裁缝机零件厂等一些乡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郭巨涌现,一部分农民从田地的农活里摆脱出来,转行成了工人和生意人,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城里农民到城外批地基盖房,老街养猪的人越来越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郭巨灯具企业生意红火,享誉宁波。90年代初,郭巨灯具城逐步建成。在与猪屙街相邻的兴巨路上,兴建起了崭新气派的“郭巨灯具城”,只见宽敞整洁的街面可四车并行,街两旁绿树婆娑,路边是清一色的三楼店面,街上车水马龙,来买灯具的外地人络绎不绝。与之相比,街面狭窄的猪屙街,却给人一种冷清寂寞的感觉,猪早已从老街销声匿迹,“郭巨猪屙街”的称呼也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

  近日,漫步在这条昔日叫“猪屙”的郭巨老街,很多年过去了,还是一副陈旧、苍老的样子,街面的石板早已被水泥地取代,除了不少砖混结构的楼房外,一些保留着旧式的黑瓦、木窗、板壁的木结构老房子稍改门面,成了店铺,当然早已闻不到一丝一缕的猪屙臭味。逢年过节,几条城中心的老街还是很热闹,走南闯北经商办企业的郭巨人大都会在此走一走看一看。古城老街的风俗人情,承载了多少郭巨人的记忆。(图为老街即景)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