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镇海凉亭遗韵:东西南北任君行 雨雪风霜看客避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8月26日 08:03   【 】 【打印

  

  主讲人洪余庆 文史研究与摄影爱好者,镇海收藏协会秘书长,北京郑和与海洋文化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获奖多次。

  

  中官路凉亭

  

  憩桥茶亭

  

  建城碑亭

  

  应家凉亭

  古时候的“亭”已经越来越远离我们了。旧时交通不发达,外出谋生或探亲访友,多以步行为主,走得累了需要歇脚,于是“亭”就应运而生。清康熙时的镇海知县唐鸿举曾在《利涉亭记》载:“行利往来,津渡登涉站立,斯得停息之便,而无雨雪泥涂之苦……坐以余跋涉之力,而民受利多也……”

  亭的起源、

  建筑形式与功能

  亭究竟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史载:秦汉时“亭”是乡以下的一种行政机构的称呼。《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大率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十亭为一乡”。据传汉高祖刘邦曾在江苏泗水亭任过亭长。以后随着行政区域名称的改变,亭才成为专门指代供过路行人休息场所的建筑。

  亭,是公用设施,一般由乡绅、富商及庙庵僧尼等出资修建。它是一种敞开式的小型建筑体,多用石、木、砖等材料筑成,到了民国也用钢筋混凝土砌筑。亭的形式繁多,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扇形等。建筑营造有硬山顶、歇山顶式、观音兜式数种,歇山顶式规格最高,以镇海为例,如庙戴村父子进士亭、贵驷憩亭、九龙湖应家亭、骆驼颜家亭、后海塘上建城碑亭等。

  亭的功能也多种多样,有纪念性的亭,如梓荫山上的吴公纪功碑亭、蛟川街道永锡亭、后海塘上的鸿福亭、九龙湖思源亭;有观赏性的亭,多建在公园或与用来与其他建筑配套,这类性质在现代建筑中特别多;旧时代最多的为具有实用性的亭,多建在路、桥、街、庵旁,如镇海黄杨桥亭、蟹蛏桥亭、李啸桥亭、中官路亭,这类亭有的也筑在山岭上,如布阵岭亭、孔墅岭亭、磨林山亭等,不一而足。亭的规模大小不一,有一间、两间、三间的。

  中官路亭、

  团桥亭和父子进士亭

  不少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常是文人骚客吟诗和谈天说地的重要场所之一,如宋代时镇海去宁波有一条名为“中官路”的主通道,沿路原有很多亭,目前仍存一个“中官路亭”,硬山顶式,木石结构,四柱三间,坐北朝南,东西走向,清代重修,四根方形石柱分别镌刻两对秀丽精致的楹联:“远远近近行行歇歇,尔尔我我坐坐谈谈。”“东西南北时任君行,雨雪风霜来看客避”这副对联通俗易懂,生动描述了过往行人之多,虽旅途劳累,但他们还是谈笑风生;后一联更为生动,特别是“来看客避”四字,这是诗中绝妙之句,看有些人被雨淋得像落汤鸡一样,有些人被风雪冻得发抖,滑稽又狼狈,同时将亭的作用描绘得淋漓尽致。

  团桥亭位于镇海团桥老街上,也称团桥街亭。该亭除给过往行人歇脚外,也是买菜人避雨之处。“镇”和“亭”都以“团桥”而得名。团桥在明嘉靖前称永宁桥,因乡民组织“团练”抗倭有功,为纪念这支团练民军,改桥名为“团桥”。“团桥”二字为镇海书法家盛本所书。团桥亭两柱上镌刻一对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两句诗是录梁章钜编辑的“沧浪亭志”而获得的集句联。上联是欧阳修句,下联是舜钦句。经大师契合恰到好处地把当地风光概括在一起。

  澥浦镇牌门头“父子进士亭”,是朝廷敕建的亭,歇山顶砖木石结构的四角亭,翘角飞檐,并饰有藻井,卷篷、斗拱,装饰极为豪华。原亭附近还有一座“父子进士坊”牌楼,高大辉煌,雕刻精细,与父子进士亭相映成趣(牌坊已毁),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今亭内悬挂“世济恩荣”、“五经甲第”木匾,全亭富丽堂皇。据文献载:明代景泰五年(1454),刘洪中进士,任兵部主事,为人正直,屡立功绩,授三品衔,升广东左参政。其子刘光于明弘治九年(1495)中进士,父子及第,任知府等职,成绩卓著。朝廷为表彰刘氏父子的功绩特敕建“父子进士坊”牌楼,以后又敕建“父子进士亭”,并在牌坊前立有“禁碑”,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八字。

  憩亭与戚家军、茶会、茶会碑

  贵驷的憩亭、憩桥、憩桥茶楼、憩桥茶会碑、憩桥村等,都以“憩”字得名。“毛传”憩息也。相传,明代抗倭时,名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从龙山镇前往招宝山,途经该地,因又热又累,戚将军命士卒就地休息,他们坐在河边、桥上、亭内,吃着随身携带的圆圆的咸饼充饥,这种饼是戚家军自己发明的,软而不干,略有咸味,中有小孔,可用绳串在一起挂在身上。当地百姓为纪念戚继光称它为“光饼”,旧时镇海人也很爱吃这种饼,如今已绝迹了。

  抗倭战斗结束后,当地姓贝、夏的两户官宦人家为纪念戚继光到他们那里休息过,重修凉亭,名憩亭,改村名为憩桥村,修桥名憩桥。憩亭设在古街要道处,歇山顶,三柱两间,四垂脊微翘起,古朴又大气。清至民国,亭柱旁放有木制大茶桶一只,装着浓浓的绿茶,天热时在茶中还放一些有解热清火功能的苦草。桶边挂有竹管筒勺子,石柱上还挂着不少的草鞋,这一切都是常年免费供路人饮用和使用的。亭的对面还设歇山顶茶楼一座。是乡绅、贵客、文人聚会时吟诗、作画、品茶的场所。为解决常年资金的来源,又自发成立“憩亭茶会”,在茶楼外墙还镶嵌一方茶会碑,碑中记载了茶会的历史和商帮要人的名字和出资人的名字等。这样的“茶会”和茶会碑在其他地方很难发现,为研究当地的公益事业和茶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后海塘上的鸿福亭和嘉燮亭

  从宋至民国间,镇海县城的后海塘上原有很多亭,至今在城塘合一段上有座“建城碑亭”,全石刻构件,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是镇海现存历史最悠久、文物价值最高的亭子。民国时,后海塘损坏严重,一些宁波帮著名商人纷纷出资为家乡修筑海塘,其中鸿福亭、嘉燮亭就是为纪念修塘而立的。这两座亭子内都竖有一碑,详细记载了古塘的历史和修塘的经过。鸿福亭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嘉燮亭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两座亭都用进口钢筋、水泥筑成,除用于过路人休息外,主要是为下海捉蟹、捕鱼的人候潮之用。其中盛鸿焘、甘福履在修塘中出资最多,功绩尤著。为表示对他俩的敬意,当地人分别取两人名字中的一个字为亭名,即名“鸿福亭”,含意也很深刻。

  嘉燮亭是全长4800米的后海塘上最末端的一座亭,修塘时俞佐庭、俞佐震兄弟及袁履登(较著名的宁波帮商人)为修海塘尽心尽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俞氏兄弟的封翁(指父或祖曾受过封赏的)名嘉言,袁氏封翁名燮元,故该亭取两封翁名字中各一字为亭名,即“嘉燮亭”,也很有内涵。

  近来,在镇海的蛟川街道石塘下村包家发现一座因特殊原因而建造的亭的遗址,名“永锡亭”(含意为永远不老,生生幸福)当地人亦称其为“包家凉亭”,因亭是赫赫有名的爱国名人包达三建造。庆幸的是亭虽被拆除,但仍留下了镌刻有多对楹联的三根方形石柱和一方《永锡亭碑记》等遗留物,史料价值很高。

  《永锡亭碑记》记载了包达三为其母建亭的原因,对于了解包氏一族的历史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现有的石柱上共镌刻四对楹联,分别用四种书体书写,书法精湛,特别是一对龙飞凤舞的草书楹联。亭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那年是包母八旬大寿,其子女纷纷筹划为母做寿,但其母断然拒绝,后经包达三创议,大家用做寿的钱在后海塘下建了一座亭,为母80大寿留下纪念,也为公益事业做了件好事。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