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乡风民俗:"冻蒲"、"六月六、七月七"槿树叶洗头发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08月26日 08:07   【 】 【打印

  林绍灵 绘

  做冻蒲的记忆

  叶龙虎

  七八月份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时候。过去农村消暑,吃三分钱一根的“冷藏公司白糖棒冰”也是奢望,因为没钱买。能吃到生产队分来的脆瓜,或者吃到家里做的“冻蒲”已经很不错了。

  冻蒲果很像荷塘中的莲蓬,所以有的地方又叫“木莲”。攀援墙头、扎根墙缝的藤蔓叫冻蒲藤,长出的果实叫冻蒲果,果实里面许多细小的籽叫冻蒲籽,做好能吃了叫冻蒲。冻蒲藤是一种不落叶的木本攀缘植物,常年碧绿,多见于山区老屋的瓦爿墙。它的叶子含有乳汁,嫩枝条长有绒毛,是兔子最爱吃的植物之一。

  做冻蒲虽然不花钱,但很费工夫。背着竹梯,寻找成熟的、有籽的冻蒲果确非易事。冻蒲藤有雌雄之分,它们的果实,果子小而结实、外表粗糙、青褐色、花蒂凹进的叫冻蒲,有籽;果子软、大,颜色翠绿、花蒂凸出的叫“乓朴”,无籽。摘下的冻蒲果还要掰开,将里面的籽挖出放在竹匾上晒。

  冻蒲籽晒干后就可以做冻蒲了。从井里打上水倒入木盆,撮一酒盏冻蒲籽,用纱布包好丢进盆中浸泡半小时,然后用手不停地揉捏挤搓,相继破裂的冻蒲籽在纱包中慢慢渗出黏稠的汁液,顺着指间流入水里,乳白色的液体与井水相融。然后像做豆腐必须加盐卤一样,还要加上用慈菇或茄子榨成的汁,用手在木盆里搅拌一下。慈菇或茄子汁或许是一种凝固剂,加入不多久,盆中的水就开始变成浅黄色、半透明的固体了。这时候,如果插入一根稻草芯不倒,这冻蒲就算做好了。

  许多老宁波还记得很久以前吃冻蒲的情景:爷爷用铜铣舀出一勺冻蒲轻轻倒进碗里,舀一调羹薄荷水、一调羹糖水浇上,碗里的冻蒲晶莹剔透,孩子们还来不及品味道就“咕噜”滑入喉咙,随即,一股淡淡的薄荷味就从喉咙底里飘逸而出……

  “六月六、七月七”槿树叶洗头发

  蔡咏梅

  农历六月初六、七月初七是过去宁波一些地方女人们约定俗成的洗发日子。据说,旧时代的女人用木槿叶子洗发,一年就洗那么两次,除此便是姑娘出阁时的沐浴。

  每至六月初六和七月初七,邻里小姐妹手挽竹篮子去房前屋后采摘木槿叶子。木槿树常被当作分隔用的篱笆,密植在田间或宅院四周。姑娘们贪玩图快,不肯一瓣瓣地采摘而是拽下枝条一捋到底,槿叶纷纷落入篮子,不一会儿就捋满了一篮,弹回去一条条光秃秃的枝条。有的专挑深绿色的大叶子采,留下嫩叶嫩芽下次再采。当篮子里盛满了轻轻的绿,已是艳阳高悬,姑娘们满载而归。

  母亲从“七石缸”舀一瓢“天落水”,将槿叶清洗一下而后倒在筲箕里,浸入洗脸盆不停地搓擦,直搓得浆液四溢、清水变绿波,这才捞起筲箕,槿叶早已粉碎,由一篮鲜活的叶瓣变成了满盆浓绿。

  姑娘松开两条又长又粗的辫子,将千丝万缕浸没在槿液里。顿觉一股清凉由头皮渗透,漫至全身,暑气尽消,惬意极了。用手指梳理长发时,指间满是柔滑的叶浆,叶浆裹着长发沉沉的,搓呀捋呀,乱发几下便梳顺了,转而将脑袋移向另一盆预备好的清水中,摇头晃脑三下五除二便清洗完毕。接着,用梳子从头顶梳至发梢,就像乘滑梯。好一头乌亮、轻柔的秀发,散发着槿叶的清香。那是天然的光华,真正的绿色环保。

  后来,“六月六、七月七”槿叶洗发的传统渐渐被人们改变了,多数农村姑娘的长辫子也剪成了齐刷刷的短发,取代槿叶的是众多花样百出的“洗发液”。

  山区小店

  黄志昌

  以前,供销社下属的乡村小店遍布各地。尤其是宁波四明山地区,更是多见。群山环村,出入不便,老百姓要上集镇购物,得翻山越岭,步行数十里。因此,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如油盐酱醋、针线火柴、桶盆伞巾、烟酒味精等等,都得在这不起眼的小店中购买。说它小,一点不假,租用农户路口要道或村子中心处的十几平米小屋,就算是店堂间了,若有两小间的,算是阔绰富余了。

  当时的小店,俗称“下伸商店”,它既没有讲究的装潢,也没有像样的门面招牌,能用毛笔写上“小店”字样的,算是不错了。简单的柜台大多是用木板拼制而成的,长两三米,宽约半米,上放一些瓶瓶罐罐之类的小商品。店面虽小,货源还算是充足的,几乎都是些必需品。那些大的、沉的物品,如酒甏、食盐之类放于地面,小巧轻便的都齐刷刷安放于靠墙壁的货架上。

  小店里除了吃的用的,还有劳作时穿戴的斗笠、山袜、凉帽等等。小孩的玩具也不少,什么手枪、陀螺、橡皮筋、跳棋、玻璃弹子都有。男孩最喜欢玩具手枪,人人都有一两支,别在腰间,神气威武。因此小店里的“火药纸丸”成了抢手货,尤其是在春节里。

  小店的营业员是乡镇供销社派来的,大多是男性。在物资凭票供应的年代里,“下伸商店”的管理员十分“吃香”,因为他们多少掌控着一些“票外货”,是可以用来做人情的。于是,老百姓想开点“后门”,必须与其搞好关系,平时送点土特产什么的。那些喜酒者显得尤为机灵,有的听说营业员爱下棋,便投其所好,常在柜台上与其对弈;有的见营业员喜欢看书,就想方设法弄点书借给他……

  乡村小店一天中最忙的是早、中、晚三次高潮,其余时间农民上山出畈干活,显得清闲无事,这时候营业员有时去供销社仓库配点零星小商品,有时也上附近农家串串门,与年长者闲聊。“春插”与“双夏”时节最忙,遇上急事,夜半三更敲门购物者常有,这时营业员也要开门服务。根据购买力,小店必须定时进货。当时的山村交通阻塞,道路难行,早先是肩挑上门,那些扁担、跺柱、绳索之类是最基本的工具,供销社专门雇用的“挑山工”,把一担担杂货从集镇挑到村里,放置好,再把空甏空箱挑回去,若有破损,还要按价赔偿。后来路况有些好转,就用独轮车、双轮车拉货进店;再后来有了“突突突”的拖拉机入村,还有四轮货车加盟……

  那时的乡村,贫困落后,百姓口袋里很少有钱,遇上亲友来访,免不了去小店赊欠购物,那小本子里密密麻麻的欠账还真不少哩。不过,到了月底必须还清,因为每月一次的“盘店”是常规。到时,财会人员带算盘、账本,花半天时间弄个货钱两清。

  小店门口往往是人们聚会的场所,道听途说、家长里短的新闻总在这里传播,也是生产队长发号施令、张贴告示的最佳场所。

  枪笆

  周太福

  从前,宁波农村的村前村后有各式各样的篱笆。那时农家多有放养鸡鸭的习惯,这些家禽常会入园啄食庄稼,为此农民就设法用篱笆把它们隔在园外。这些篱笆主要有用竹竿或毛竹片、木棒编成的“枪笆”,以及用灌木密植而成的绿笆两类。

  宁波话称篱笆为“枪笆”。可能是因为篱笆的“篱”字读“离”,离则离散,离分,宁波人为回避此字而改称枪笆。枪笆主要用于圈围田园,而早先枪笆还代作泥墙草顶屋的围墙,叫“枪笆墙”。旧有“墙门对墙门,枪笆对枪笆”的说法,与墙门相比,这“枪笆”是指贫苦人家。

  宁波人把搭建篱笆叫“夹枪笆”,方法是在枪笆位置上耙开一条浅沟,浅沟上每隔五六尺打下一根木桩,把等长的木棒两头削尖后,按近两寸的间距垂直插入沟底,然后用乌竹或淡竹对劈后左右夹住枪笆,并用藤条扎牢。如此上下两道,再把枪笆与木桩牢牢捆绑,最后把耙开的泥土回填并踏实,这样,结结实实的枪笆就“夹”好了。还有一种是就地取材,利用毛竹枝杈和毛竹梢头等,梢头向上插地后,用竹片夹好,再打木桩固定牢,这种最简陋的篱笆叫做“柴笆”。

  另外还有竹笆、刺笆、树笆等。竹笆中较常见的是枝叶细小的筱竹笆,低矮密集、叶阔可裹粽子的箬竹笆,竹竿均匀挺直的桃枝竹笆等。

  与清秀的竹笆相比,刺笆别具一格,最常见的刺笆枸橘笆四季常绿,全身长满十分夸张的半寸尖刺,显得张牙舞爪。叶子退化得又疏又细,秋实大如荔枝,果农采其种子做柑橘的砧木。民间土方取其果实与鸡蛋一起装入罐中,在火缸中煨,用作进补。

  另一种刺笆民间叫做扎梅笆,枝杈稠密,枝干呈褐红色,老人常截取充作藜杖。刺笆品种很多,因其有刺使得鸡鸭不敢穿越,因而成为农人种笆的选择之一。但因从前村民打赤脚者多,为免尖刺勾扎,所以在人们频繁出入之处,两边不植刺笆。

  从前宁波农村最常见的树笆则是冬青树笆和槿树笆。宁波民间亦一直视冬青树为吉祥树,在院墙内外、桥侧路口广为种植。冬青树分大叶冬青和细叶冬青两种,作乔木的以大叶为主,作树笆的则以细叶为主。无论高大的大叶冬青还是低矮的冬青笆,都曾是老宁波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槿树笆就是用槿树作笆,虽然修剪得平整而低矮,但每年夏秋之交,一样会在笆间开出一朵朵鲜艳的槿树花,还常能见到在平齐的槿树笆的某一段不曾修剪,显得高高扬扬。原来,这是为家中女人们洗头之需特意留下来的。用槿树洗头,是以前宁波的习俗。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