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③
④
①
①海外学子宁波创业行。
②朱锦(左)和团队进行新材料研究
③宁波企业和海外学子进行视频交流
④ Yvonne在国外留影。
⑤鲍海明(左一)在项目模型前和公司骨干讨论改进细节。记者张柯摄
⑥李力在舅舅的工厂干活。
记者 罗湘波实习生金麟柯善露通讯员罗佳旻
今年上半年宁波共引进海外留学归国人员480名,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00人,增加71.4%,这是记者刚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的信息。
除政府引进外,企业招聘和留学归来的海归大军,也让这个曾经稀有的群体正日益庞大。从早些年的留学生就是职场金字塔顶端,到今日海归走向职场基层,海归回甬后都在干些什么,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怎么样?
记者采访了10多位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留学的海归。他们有的在企事业单位安稳工作,有的是金融、外资企业或科研机构光鲜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有的则驰骋在商场,也有的捋起袖子整天和机器打交道……
1
聚会,不瞎闹不高调
只为继承家业拓人脉
李力,男,1990年出生,别人眼里的“富二代”,他更愿意别人叫他“创二代”。
在一间模具车间里,李力穿着牛仔背心,戴着双泛黑的白手套,满头大汗地操作着机械。
李力是这家公司老板的外甥,今年6月从澳洲拉筹伯大学毕业,在舅舅的厂里从一线工人做起,将来计划接手父亲的模具厂。
认识李力的人都为他的改变而吃惊。
打开他的QQ空间,还能看到一些以前的照片:穿着朋克、前卫,眼神里透着股属于年轻人的锐利。
对李力而言,回国后最难的不是做一线工人,而是狭窄的人际圈子:“和本地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不一样,我的不少朋友都散布在全球各地,反而在宁波的朋友很少。不管我将来做厂子还是做贸易,多个朋友总归多条路子。”
人脉关系,李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开拓:玩。
周末的晚上,李力换上一身低调的牛仔裤和T恤,开车从北仑跑到市区老外滩,约上几个朋友和老外,一起聊天或看球赛。有时候自己不开车,就点杯浓度不高的调味酒,享受酒吧夜晚的迷人情调。
“在老外滩有不少海归,大家都能通过这种方式认识,而且遇到些老外聊聊天,也不至于忘记英语。”李力说。
除了酒吧,各种聚会也是李力开拓人脉的重要途径:“澳洲的一些留学生经常会约在一起开个同学会,不久前我们还去看阿妹(张惠妹)的演唱会了。”
李力在玩的时候,也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逐渐搭建起自己的交际圈。
人脉不发达是海归回国初期遇到的普遍问题。海归的人际网络多散布海外,不太了解国内情况,经常在人际交往、工作、创业中遇到难题。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海归们找“组织”的手段并不少。在宁波一个海归QQ群里,常有发起者以开同学会、搞派对、玩死飞(一种街头自行车)、喝咖啡、踢足球等名义,聚拢了不少年轻的海归和留学生。
2
出国旅行,不跟团不奢侈
只为改变生活的观念
海外留学一般3年,时间长的7年,他们的生活习惯难免烙印上国外的痕迹。
“在澳洲,路上车很少,开车是种享受。宁波车太多了,连停车都是难题。”
“在英国天天吃沙拉、薯条、鱼排,回宁波后口福有了,但想起那个正宗的英式鱼排,却再也尝不到了。”
……
陈荣,女,1980年出生。2006年英国拉夫堡大学毕业后,就在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任教。回国近5年,像她这样的海归,生活习惯已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
陈荣的生活很平淡。习惯素颜,不买奢侈品,出行公交和步行是首选,实在远了就开自己的SMART……但她又是个有点“不安分”的人,生活的压力仍然阻止不了她满世界旅行的意愿。
喜欢往外跑的习惯,源于她在英国留学期间的经历:
一个假期,我想去埃及。我在埃及一个著名的旅行网上,找了许多家旅行社,并群发邮件向他们询价,最后找了一家最便宜的。
我们先到开罗,再坐火车到卢克索。到卢克索后,我见到了两个网友。我讲英语,他和她讲阿拉伯语,没法交流,我就跟着他们走了当地的街市,还去尼罗河坐船。
网友和船上其他人不停交流,然后对方还偷偷看我。其实,那时挺害怕的,想了各种各样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后来我才知道,那对埃及夫妇知道我来自神秘的中国,觉得很好奇,想和我认识一下。
对于国外旅行技巧,陈荣说语言差异其实并不是障碍,只要学会“左走”、“右走”、“多少钱”等语言表达就可以了,所以最好的旅行方式还是自助游:“到了国外我一般不买纪念品或奢侈品,每到一个地方我就寄一张明信片。”
陈荣回国后的5年里,先后跑了东南亚诸国、韩国等地。今年,她又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准备去国外的一所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
陈荣扳了下手指,至今她已走过10多个国家:“其实每一次旅行都是一个故事,它能改变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