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表演时,台上布景为江南人家、小桥流水, 出场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唱念起来呖呖莺声、吴侬软语。
上个世纪初,“的的笃笃”的草台班将越剧从其发源地——绍兴嵊州传唱到镇海,从此扎根民间。1954年,镇海越剧团成立,将零散的文艺团体推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为本地老百姓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但因种种原因,在成立32年后,镇海越剧团解散了。
当时影视文化崛起,传统的越剧团找不到市场出路,搁置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听不到宛转灵动的唱腔。然而总有一部分人,在心里怅惘地怀念着悠扬独特、慢条斯理的越剧腔调。
沉寂和期待中,镇海有支纯粹的民营越剧团——越剧一团,慢慢崛起。它从低迷的市场中起步,以专业化的水准,守着戏曲文化之梦,在镇海整整坚持了18年。
越剧送到家门口
在以前的数次下乡采访中,记者与越剧一团打过照面。
一次在古塘丽景小区门口,听到夜空中传来咿咿呀呀的悠长唱音,见到老老少少的居民拿着凳子往前赶。记者跟在他们身后,进入场子,那天演的是《状元打更》。舞台前早已坐了二三百人,都在入神地听戏。
另一次是在九龙湖镇九龙湖村,随着熟悉的曲调在村广场上响起,村民们急急忙忙地赶过来,生怕错漏了什么一样。赶到场内,他们才长吁一口气,台上正在暖场,正戏尚未开始。
越剧的魅力如此大。
“锣鼓一响,脚底板就痒。”
“唱词我都能背下来,就是想听听久违的调子。一字一句像心坎上埋着一根线,唱一句,拔出一点。最后整根线拉出来,别提有多舒服了。”
接受采访的农村观众如是说。看得出,越剧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极有吸引力。
演出时,台下观众如痴如醉,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台上翩跹的身影,小声议论着:“那个老爷是坏人。”“夫人要出场阻止(小姐和公子逃走)。”“丫鬟会帮忙的,喏,她帮公子拿那个玉簪。”
这些情节他们早已耳熟能详,与其说他们在看戏,不如说他们在印证记忆,找寻一种怀旧的情怀。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