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梅老人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 记者 徐文杰 摄
雨一直在下,出不了门了,但81岁的徐冬梅老人心里很笃定,她不用出门买菜,只要等着社区送饭就可以了。
吃上热菜热饭是老人对生活最简单的要求,可是现代社会不少家庭都很难做到。所幸,城区多数街道都开起了老人食堂,让许多子女安了心。
每天送入老年家庭的这一餐一饭是如何做出来的?记者昨天进行了跟踪采访。
清晨6:00 高塘菜市场
菜价一直涨,只得精打细算
过了6点,买菜的人渐渐多起来。在一群“马大嫂”中间,拎着大包小包的董志平很引人注目。
作为西门街道居家养老互助中心的主厨,他每天6点不到就出门买菜,一起去的还有一个帮厨。菜单是周一就定好的,但怎么挑大有讲究。
董志平在蔬菜摊前站下来,抓一把豇豆,仔细地看了看,又闻了闻。“豇豆是昨天的还是今天的,我一眼就能判断出来。”他告诉记者。
老董对豇豆挺满意,买了25斤。因为是老主顾,量又大,摊主每斤给便宜了两毛钱。
接着又去买土豆,老董挑个大的,一元五一斤,分廉物美。他说,个小的土豆削皮、切丝,份量会少很多,菜价一直在涨,不得不精打细算。
晚饭要准备鱼,老董挑了草鱼和鲳鱼,因为刺少。后来又买了肉丝、粉丝、大白菜、面结等,一共花了664元。老董告诉记者,蔬菜、鱼类菜场新鲜,如果是买米、油、肉类,一般去三江超市,更放心,价格也实惠。他做老人食堂主厨3年了,有的菜价格涨了一倍,同样这么多人吃饭,以前500元左右就够了。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