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北仑
柴桥后所村养殖水貂40年 最多时每年饲养超千只
稿源: 北仑新闻网   2012-09-14 13:23:09报料热线:81850000

  和王根伟一样,李银康也是当时村里第一批养水貂的农户。1979年,他抓了8只母貂、2只公貂,这在当年个人养殖户里算是最多的。“我原来是在村里拉石头的,一是这工作是体力活,时间长很辛苦,二来赚得也不多。后来听人家说还是养水貂能赚几个钱,就试着养养看。”李银康说,没想到第一胎生得特别好,8只母貂一共生了41只小貂。看着那些小貂一只只躺在笼子里,家里人都高兴坏了,“后来收购的时候,我就直接按180元可买‘一只公貂和一只母貂’的方式卖,赚了3600多元,除去成本,这效益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据不完全估计,到了1979年年末,后所村个人养殖水貂的农户就已经达到了20户。不过各家养得都不多,一般都在4-5只。在此后的几年里,这一养殖群体还在不断扩大。一些村民看到养水貂能赚钱,争相加入其中。到了1982年,后所村养殖水貂的农户已经有70多户。当时走在村道上,时不时就能看见搭在房前屋后的貂笼。“你家母貂这回生了几只啊?”、“你明天去菜场,帮我带几斤新鲜鱼吧”……村民在茶余饭后也总离不开水貂这个话题。

  “当时关水貂的笼子都是铁丝做的,本身就不牢固,加上每天被水貂尿液腐蚀,时间一长,笼子就很容易坏。有时候又特别凑巧,你家的水貂跑出来了,他家的也正好溜走。这下两家人全凑在一起找了。”李银康乐呵呵地向记者说道,不过水貂一般也不会跑得太远,基本都在池塘边躲着。

  “水貂是喂不熟的,它们不像猫和狗,养久了跟人有感情,养再久,它们也不认识主人。闻到不同的气味,就会发出攻击,咬起人来特别狠,咬住了就不松口。”王根伟说,起初自己抓水貂没经验,一不小心就会被水貂狠狠地咬上一口,真是钻心的痛,“有一年我养了30只公鸡。鸡长到一斤多重时,一只母貂跑出了笼子,一顿饭的功夫,把30只鸡全咬死了”。

  水貂养得多了,每年卖貂皮也几乎成了轰动全村的事。一到时间,专门来收购貂皮的县、市畜产品公司工作人员就会先在村里找一块空地,然后一排摆上几张桌子,准备好量尺,卖貂皮的农户一家家挨着来,“某某家的母貂皮三张,价格多少”,工作人员高声嚷着,农户在一旁讨价还价,现场就像赶集一般热闹。根据大小、毛色不同,收购上来的貂皮被一堆堆分类摆放,远远望去,乌黑黑的一片煞是壮观。

  1983年,后所水貂场因改制关闭。之后几年,由于貂皮价格的起伏,饲料等养殖成本的增加,水貂养殖个体户也逐渐减少,目前仅剩5户。目前村里的“貂王”养着3000多只水貂

  1982年1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稳固和完善,各级党委、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1983年,水貂场承包给了吴纪恩、陈胜伟、孙宝章等几位原先在貂场工作的村民。此前吴顺交离开了貂场,进行个人饲养。“当时场里还有200来只水貂,不过我们只养了一年多,后来也不知是技术问题,还是什么原因,当年母貂的产仔率很低,全都亏了,我们就直接关闭不做了。”吴纪恩说。

  事实上,不只是水貂场一去不复返,从1983年起,整个后所村水貂养殖就开始走下坡路。因为水貂养殖毕竟是技术活,母貂一年只生一胎,要是当年没有产子就意味着毫无收入。看到村水貂场都倒闭了,一些担心亏损又或是原本就养得不多的村民也陆续放弃了养殖。到了1986年,村里养殖水貂的农户仅剩下10多户。

  市场行情瞬息万变,貂皮的价格也每年不同。1989年,貂皮价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跌幅。“1987、1988年,一张皮还能卖到100多元,到了1989年,河北市场一张母貂皮仅卖到12块钱。”当年,村里几乎所有水貂养殖户都血本无归。到了1991年,整个后所村水貂养殖户只剩下了王根伟一人。“看到大家伙都放弃了,心里确实也犹豫过,不过想想养了这么多年,放弃太可惜,而且价格不好应该只是暂时的。”就这样,在此后的五六年里,王根伟一直坚持着,只是不得不缩小养殖规模。

  到了1996年,貂皮价格重新上涨,当时包括李银康、吴顺交等在内的四五个老养殖户又重新加入。由于当时镇海县畜产品公司早就倒闭,村民们就把貂皮卖给了河北收购商。之后的10多年里,后所村的水貂养殖户就一直没再增加。前年,与水貂打了近40年交道的吴顺交也放弃了养殖,“年纪大了,再加上孙子经常要过来,水貂养着总归有点味道,不养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望着屋前那几排早已空置的貂笼,有些怀念也有些不舍。

  到目前为止,整个后所养殖水貂的村民只剩下5户。李银康在家中的后院里还养着100多只水貂,平时都靠他和妻子照料,“水貂不怕冷,但很怕热,前段时间气温高,一天要喷两次水降温。”李银康说,这两年像他这样的小规模养殖户基本已经赚不到钱,饲料成本太贵了,“以前几分钱一斤的海鲜,现在都要十几元,翻了多少倍,而貂皮价格却没怎么涨”。

图为吴顺交、李银康、吴纪恩的合影(从左至右),他们身后是吴顺交家已闲置了的貂笼。(记者 龚雯雯 摄)

  现在在后所村,养殖水貂数量最多的就是王根伟,他早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貂王”。“现在差不多有3000多只水貂,种貂有700只左右。”尽管前些年,已经雇了两个工人来照料水貂,每天早上王根伟还是习惯要在各个貂笼前转转。他说,虽然现在里面躺着的已经不是“大肥猪”了,但看着就觉得亲切。在他的养殖场里,记者看到,一排排貂笼整齐排放,大多数水貂都在睡觉,油黑光亮的皮毛,灵动的黑色眼睛,尖嘴长尾,如松鼠般大小。王根伟在一旁提醒记者,脚步要轻一点,水貂很容易被惊醒。记者蹑手蹑脚往前走,掏出相机来给水貂们拍照,“咔嚓”一声,快门按下,虽然声音不大,不过却把周围几个笼舍的水貂全都吵醒了。有的水貂听到响动后,立刻仰起脖子,四处观望,小眼睛滴溜儿乱转,而四只爪子还保持着扬起的姿势。

  记者注意到,养殖场里有几排貂笼显得与众不同,外观特别新,空间也比较大。王根伟在一旁笑着跟记者介绍说,这是去年上半年他刚从丹麦引进的新貂笼,以前的旧笼用三年就要换,现在这个能用6年,“明后年争取再换一批新貂笼”,王根伟决心将水貂养殖进行到底。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柴桥后所村养殖水貂40年 最多时每年饲养超千只

稿源: 北仑新闻网 2012-09-14 13:23:09

  和王根伟一样,李银康也是当时村里第一批养水貂的农户。1979年,他抓了8只母貂、2只公貂,这在当年个人养殖户里算是最多的。“我原来是在村里拉石头的,一是这工作是体力活,时间长很辛苦,二来赚得也不多。后来听人家说还是养水貂能赚几个钱,就试着养养看。”李银康说,没想到第一胎生得特别好,8只母貂一共生了41只小貂。看着那些小貂一只只躺在笼子里,家里人都高兴坏了,“后来收购的时候,我就直接按180元可买‘一只公貂和一只母貂’的方式卖,赚了3600多元,除去成本,这效益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据不完全估计,到了1979年年末,后所村个人养殖水貂的农户就已经达到了20户。不过各家养得都不多,一般都在4-5只。在此后的几年里,这一养殖群体还在不断扩大。一些村民看到养水貂能赚钱,争相加入其中。到了1982年,后所村养殖水貂的农户已经有70多户。当时走在村道上,时不时就能看见搭在房前屋后的貂笼。“你家母貂这回生了几只啊?”、“你明天去菜场,帮我带几斤新鲜鱼吧”……村民在茶余饭后也总离不开水貂这个话题。

  “当时关水貂的笼子都是铁丝做的,本身就不牢固,加上每天被水貂尿液腐蚀,时间一长,笼子就很容易坏。有时候又特别凑巧,你家的水貂跑出来了,他家的也正好溜走。这下两家人全凑在一起找了。”李银康乐呵呵地向记者说道,不过水貂一般也不会跑得太远,基本都在池塘边躲着。

  “水貂是喂不熟的,它们不像猫和狗,养久了跟人有感情,养再久,它们也不认识主人。闻到不同的气味,就会发出攻击,咬起人来特别狠,咬住了就不松口。”王根伟说,起初自己抓水貂没经验,一不小心就会被水貂狠狠地咬上一口,真是钻心的痛,“有一年我养了30只公鸡。鸡长到一斤多重时,一只母貂跑出了笼子,一顿饭的功夫,把30只鸡全咬死了”。

  水貂养得多了,每年卖貂皮也几乎成了轰动全村的事。一到时间,专门来收购貂皮的县、市畜产品公司工作人员就会先在村里找一块空地,然后一排摆上几张桌子,准备好量尺,卖貂皮的农户一家家挨着来,“某某家的母貂皮三张,价格多少”,工作人员高声嚷着,农户在一旁讨价还价,现场就像赶集一般热闹。根据大小、毛色不同,收购上来的貂皮被一堆堆分类摆放,远远望去,乌黑黑的一片煞是壮观。

  1983年,后所水貂场因改制关闭。之后几年,由于貂皮价格的起伏,饲料等养殖成本的增加,水貂养殖个体户也逐渐减少,目前仅剩5户。目前村里的“貂王”养着3000多只水貂

  1982年1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稳固和完善,各级党委、政府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1983年,水貂场承包给了吴纪恩、陈胜伟、孙宝章等几位原先在貂场工作的村民。此前吴顺交离开了貂场,进行个人饲养。“当时场里还有200来只水貂,不过我们只养了一年多,后来也不知是技术问题,还是什么原因,当年母貂的产仔率很低,全都亏了,我们就直接关闭不做了。”吴纪恩说。

  事实上,不只是水貂场一去不复返,从1983年起,整个后所村水貂养殖就开始走下坡路。因为水貂养殖毕竟是技术活,母貂一年只生一胎,要是当年没有产子就意味着毫无收入。看到村水貂场都倒闭了,一些担心亏损又或是原本就养得不多的村民也陆续放弃了养殖。到了1986年,村里养殖水貂的农户仅剩下10多户。

  市场行情瞬息万变,貂皮的价格也每年不同。1989年,貂皮价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跌幅。“1987、1988年,一张皮还能卖到100多元,到了1989年,河北市场一张母貂皮仅卖到12块钱。”当年,村里几乎所有水貂养殖户都血本无归。到了1991年,整个后所村水貂养殖户只剩下了王根伟一人。“看到大家伙都放弃了,心里确实也犹豫过,不过想想养了这么多年,放弃太可惜,而且价格不好应该只是暂时的。”就这样,在此后的五六年里,王根伟一直坚持着,只是不得不缩小养殖规模。

  到了1996年,貂皮价格重新上涨,当时包括李银康、吴顺交等在内的四五个老养殖户又重新加入。由于当时镇海县畜产品公司早就倒闭,村民们就把貂皮卖给了河北收购商。之后的10多年里,后所村的水貂养殖户就一直没再增加。前年,与水貂打了近40年交道的吴顺交也放弃了养殖,“年纪大了,再加上孙子经常要过来,水貂养着总归有点味道,不养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望着屋前那几排早已空置的貂笼,有些怀念也有些不舍。

  到目前为止,整个后所养殖水貂的村民只剩下5户。李银康在家中的后院里还养着100多只水貂,平时都靠他和妻子照料,“水貂不怕冷,但很怕热,前段时间气温高,一天要喷两次水降温。”李银康说,这两年像他这样的小规模养殖户基本已经赚不到钱,饲料成本太贵了,“以前几分钱一斤的海鲜,现在都要十几元,翻了多少倍,而貂皮价格却没怎么涨”。

图为吴顺交、李银康、吴纪恩的合影(从左至右),他们身后是吴顺交家已闲置了的貂笼。(记者 龚雯雯 摄)

  现在在后所村,养殖水貂数量最多的就是王根伟,他早已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貂王”。“现在差不多有3000多只水貂,种貂有700只左右。”尽管前些年,已经雇了两个工人来照料水貂,每天早上王根伟还是习惯要在各个貂笼前转转。他说,虽然现在里面躺着的已经不是“大肥猪”了,但看着就觉得亲切。在他的养殖场里,记者看到,一排排貂笼整齐排放,大多数水貂都在睡觉,油黑光亮的皮毛,灵动的黑色眼睛,尖嘴长尾,如松鼠般大小。王根伟在一旁提醒记者,脚步要轻一点,水貂很容易被惊醒。记者蹑手蹑脚往前走,掏出相机来给水貂们拍照,“咔嚓”一声,快门按下,虽然声音不大,不过却把周围几个笼舍的水貂全都吵醒了。有的水貂听到响动后,立刻仰起脖子,四处观望,小眼睛滴溜儿乱转,而四只爪子还保持着扬起的姿势。

  记者注意到,养殖场里有几排貂笼显得与众不同,外观特别新,空间也比较大。王根伟在一旁笑着跟记者介绍说,这是去年上半年他刚从丹麦引进的新貂笼,以前的旧笼用三年就要换,现在这个能用6年,“明后年争取再换一批新貂笼”,王根伟决心将水貂养殖进行到底。

首页  上一页  [1]  [2]  [3]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