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学生先预习,自己找答案
这是一堂政治课,内容是“世界的物质性”。上课前,每个同学都收到了一份“学案”,试卷大小,分为学习目标、情景展示、自主学习和知识输理四个部分。其中自主学习部分是一些选择填空题,学生们可以通过自习找答案。
上课了,整整10分钟,老师几乎没有开口,学生们自己看书,找答案。10分钟后,老师让每个组抽出一名学生,上台演示答案。
有学生课后告诉记者,有的课,是在课上预习的;有的课则是课前预习,老师在课前就把“学案”发下来。
4
课堂上的辩论会
几道题很快引起了争议,比如杂交水稻的出现,是否说明人类有创造物质的能力。两方摆事实讲道理,正方认为,许多物质都是由人类创造的,比如桌子、椅子,比如题目中所谈到的杂交水稻,以后还会有一些新型植物;反方认为,人类创造的这些东西本来自然界就是有的,只不过换了个存在的形式而已。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孩子们达成共识,人类可以改变物质的形态,但无法创造物质。
“预习和讨论会大大调动孩子课堂参与性。”正在上课的政治老师郑淑萍说,以前,理科班的学生上政治课,有的打瞌睡,有的做数理化作业,现在,他们都参与进来了。
郑淑萍说,有些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表达能力远远超出她的想象,比如前一阵子给另一班讲从实际出发,从客观事实出发,许多孩子马上联想到了钓鱼岛事件,从历史出发,从国际关系出发,引经据典,讲得头头是道,让她刮目相看。
5
学生提问:“醉驾是物质还是意识?”
几个难点解决之后,接下来就是老师梳理知识要点,简单的一句话带过,难的重点讲一下,更多的时候,她还是让学生自己举例子说明。
这个时候,有个男生举手了:“车子房子票子是物质,法律法规常识是意识,那么醉驾呢?这是物质还是意识?”
郑淑萍愣了一下,显然,她之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她很坦然地望着学生:“你给我几分钟,让我想想好吗?”
在老师思考的同时,学生们已经讨论开了。
几分钟后,郑淑萍给了一个答案:“关于这个问题,教科书没有给过标准答案,但我觉得,醉驾如果入了法律条文,那就是意识,但如果只是这么个行为,一个已经客观存在了的行为,应该是物质。”
学生似乎还有疑问,但一时又想不出什么话来辨驳,郑淑萍建议大家再查看一些资料,然后再来探讨。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后,我的压力大多了。”郑淑萍说,现在,孩子的信息来源多,经常会抛出一些老师猝不及防的问题,这对老师也是一个考验,教学必须要与时俱进。郑淑萍觉得这是好事,这样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而一些鲜活的例子则更有利于孩子们记住知识要点。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