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气韵相通文脉在,云水相望终相聚

“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是阿拉宁波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1月15日 14:18   【 】 【打印

 

  披荆斩棘 矢志不渝

  一片丹心牵两地

  家国情怀,恒久在心。

  投身于抗清斗争的沈光文,曾先后参加划江之役、琅江战役,被封为太常博士、晋工部郎中等。明亡后,他追随南明流亡朝廷,辗转奔波于浙、闽、粤、桂。

  撤退之际,路过宁波城,家乡尚有老母在堂,按理说,此去归来无期,他应该先回家见上母亲一面。况且,当时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薄的葛衣,什么也没带。一念之间,沈光文过城门而未入,只是给二哥寄去一信说明情况。不料,这已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宁波,从此生死阻隔,从此望海徒叹!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创痛。

  “岁月复相从,中原起战烽。难违昔日志,未泯一时踪。故国山河远,他乡幽恨重。葛衣宁敢弃,有逊鲁家佣?”联系到他所作的这首《葛衣吟》,大概可以揣测沈光文当时的心态:由于各派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南明复兴的大好良机终致坐失,但自己的初衷绝不改变。

  眼见抗清大势渐去,事不可支,沈光文带着家眷,过着“浮家泛宅”的生活。1951年,沈光文随郑成功离开潮州后,去了金门岛,因为鲁监国、宁靖王都在那里。“由潮阳航海至金门”这一段,各种版本的沈光文传记都有记载,但是随后的叙述就有所不同了,特别是他究竟何时去了台湾,众说纷纭。

  沈光文从金门岛下船,北上,经海路到泉州,这是原定的航线。至围头洋,突遇台风,惊涛骇浪里幸得保命,却已漂泊到台湾。风浪里的跌宕起伏,宛然沈光文蹭蹬一生的镜像。

  那么,沈光文究竟是在哪一年被台风刮到台湾的呢?目前学术界有1649年、1651年、1652年、1660年、1662年等几种说法。戴光中则根据几首前后相关的诗文再结合其他资料推测,该是在1659年。沈光文另有一首《己亥除夕》诗:“爆竹声喧似故乡,繁华满目总堪伤。起去看天天未晓,鸡声一唱残年了。”说的应该已是他在台湾过的第一个除夕夜。

  当时台湾尚为荷兰侵略者占据,沈光文登岛后起初的日子极为困厄,却依然不废弦歌。1661年郑成功入台,以其为遗老而礼遇。第二年郑经嗣位,沈光文作赋讽刺时政,几遭不测,乃改服为僧,避入山中,随后移居目加溜湾,并最终长眠于此。这里因为有了沈光文,从此成为台湾最早受到教化的一个地方,并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善化”。

  300多年过去了,沈光文无时无刻不站在这里。

  在台南善化街头慢慢地行走,永远有一股熟悉感萦绕心头,那是沈光文留下的。在今天的善化,不时可见纪念物———光文路、光文里、文开桥、斯庵桥、善化国中光文楼。在善化庆安宫供有沈光文神像,建有沈光文纪念厅,每年中秋都要举行祭祀活动。“路见高名,野闻美颂”,是的,沈光文把晚年的热心热情留在了善化,善化人则永远铭记了他。

  1683年,清廷统一台湾。闽浙总督姚启圣想请他出山做官,垂暮之年的沈光文婉言谢绝,表示“愿归故里”。姚启圣非常感动,答应派人护送他回归故乡宁波,但因姚突然病逝,沈光文落叶归根的愿望化为泡影。

  1688年,这位在台“播种中华文化第一人”,寂寞地离开了人间,享年76岁。沈光文的遗体———也许是后代无力送回宁波安葬;也许是他有遗嘱,愿意长眠于善化,永远和原住民和睦相处———就埋葬在他教书育人、治病救人的地方。墓前,树立着一块高而狭的明式墓碑。

  有人说,沈光文身上体现的是宁波人的秉性,可以执着得一往情深,也可以奔放得海阔天空,有坚守,有容纳。

  “望月家千里,怀人水一湾”。宁波,是沈光文的出生之地;台湾,是沈光文的长眠之地。血缘和文缘的纽带,把两地紧紧相连!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