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教化 泽被海东
一方风气自此开
冥冥中不测的风浪,令沈光文孤悬台湾30年,却带给他更重要的人生角色,成就最辉煌的篇章。
沈光文漂泊所至的台湾,在当时的中国文化地理上,它只是荆莽丛生的小岛。因此,沈光文的离索漂泊,不只发生在海上,也发生在他心灵的陆地上。
他是第一个踏上这片蛮荒之地并且终老于此的鸿儒硕士。在此情形下,沈光文既是无奈也是自觉地修正了人生的坐标,然后朝着新的理想,能走多远就走多远。走了多远呢?这块土地上的文化演进,因为与他的相遇,而被神奇地改变。
他摸索着,从每一项“第一”做起———
他在善化建立了第一所汉语言文学启蒙教育私塾。沈光文当初之所以选择善化,是大有深意的。早在1636年,荷兰人就在此开设“荷语教习所”,向原住民教授荷语荷文。沈光文避难期间到过此地,发现原住民不懂汉语汉文。为对抗荷兰殖民者推行的宗教教育与荷文教育,沈光文乃就地设馆,用自己渊博的儒家学识教育当地汉人和原住民同胞。沈光文的破天荒之举,在台湾播下了中华文化最早的种子,经史子集和唐诗宋词,在这里发芽开花。
他第一个在台用中医、中草药治病救人。当时台湾原住民征服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而沈光文对博大精深的中医学颇有研究,他十分关注当地的疾病状况、医疗条件及潜在的药物类别,再加上他长期与原住民打成一片,所以,最早用中医与中草药医治原住民的,非他莫属。表面看起来,沈光文是在治疗疾患,事实上,又何尝不是在用文明慢慢疗治蒙昧?这是儒医的传统和本份。沈光文还著有《草木杂记》,以诗文并茂的形式对台湾的各类植物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此后数十年,大批汉人移居台湾,中医与中药在台湾逐渐得到推广。
台湾第一个诗社“东吟社”伴着他的吟咏而诞生。1686年,沈光文74岁,他与季麒光及其他明朝的遗臣组建东吟诗社,这是台湾第一个诗社。沈光文留存下100多首诗歌,除了表达其抗清复明的孤高志节、感叹羁旅穷困外,更多的是在抒写乡愁,他也因此成为台湾文学最重要的母题“乡愁”的开拓者。或许,他的乡愁只能用一个个方块汉字、用一声声平仄韵脚来填充;或许,沈光文已经很清楚,无论避居何处,明亡已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那么,通过结社使民族大义、不屈气节在台湾传承延续下去,岂非也是一种济世的努力?他直到生命的尽头都在怀乡,那是对民族之根的一种认同。
然而,他又不止于乡愁。相反,他把乡愁转而化为对现实土地的认同,他的最后一个贡献,正是率先向世人描述这个宝岛的美丽风光、丰富物产和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他给台湾留下了第一批汉文文献。沿着沈光文的跌宕人生的海岸线走,沿着沈光文留下的煌煌文献的海岸线走,我们重新看到了17世纪台湾的历史轮廓。
他的《台湾赋》,涉及地理、文化、历史、民族风情、气候物产和矿藏等,是一部地方百科全书,他也是全面介绍台湾概况的第一人。沈光文把中国文学古老而华丽的“文赋”移植到台湾,除了《台湾赋》,还创作了《东海赋》、《桐花赋》、《芳草赋》等,仅凭这些文赋,即可想见沈光文对于台湾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怎样的熟悉与热爱。
沈光文是有心人,他意外漂泊至台,便持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并希望台湾能成为抗清复明中兴大业最后的基地。他的《台湾舆图考》是研究台湾地理最早的学术专著。撰写《台湾舆图考》时,台湾尚为荷兰殖民者统治,他借名游山玩水,考察台湾山川地形、港口海湾、交通道路、城乡设置等,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程,一切从零开始!完成后,将其辗转送达郑成功作为收复台湾的指导蓝图。为此,他曾被荷兰人逮捕入狱。1661年,郑成功率军攻克台湾,沈光文欣喜若狂。
沈光文凭自己内心的坚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一坚持就是30年,岛上的文化风貌显然已别有洞天。台湾这本“书”,他是越读越有滋味了。
他是智慧者,更是理想者和践行者。衣冠海外留,风气自此开。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