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科举制度与宁波士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2年11月18日 07:40   【 】 【打印
0

  主讲人 朱道初  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浙江省特级教师,教授级。喜好文史,笔耕不辍,撰写散文、随笔、论文等多篇,有个人专著七种,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等正式出版。

  ②

  ①

  图①:珍藏于天一阁的明代科举录,记载着相当于省试、全国考试及殿试中的主考官官衔姓名、考题、上榜名单次序、优秀策论文章等。

  图②:位于慈城的原慈溪县校士馆。校士馆,民间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

  前不久,看到一份关于1893年浙江乡试的原始资料,有以下内容:考试连考三场,每场都是三天,分别在农历八月九日、八月十二日、八月十五日;考试科目有《四书》,五言八韵诗,《五经》文,策问,答卷主要样式是八股文。具体是:第一场考三篇“四书文”;第二场写作经文五篇;第三场考策问五道,采用设问方式,题料取自经史、时务、政治,这是乡试卷中稍微涉及当时现实的题目。由于考中乡试的便成为举人,意味着从此具有做官的资格(坊间称举人为“老爷”),广大士人对乡试非常重视。

  乡试每逢子、卯、午、酉年八月份举行,所以称为“秋闱”。遇到国家喜庆也会增加一次乡试,这就是所谓“恩科”。

  魏炯说:宁波举人特别多

  的确,明清两代宁波士子中举的人比较多,光以鄞县来说,明代有734人,清代有889人,合计1623人,其中同治朝91名,光绪朝167名,也就是说,这258名举人在宁波辛亥光复时大多还在世,正与魏炯所提供的约数接近。魏炯(1877—1975)是甬人,他在1961年6月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宁波举人特别多,有两百多人”,这话没错。魏炯是宁波辛亥革命前后的闻人,清末曾留学日本东京警监学校,回国后加入同盟会,被聘为宁波法政学堂教习,积极投身宁波的反清光复事业。当然,如果加上宁波府下属各县,那举人总数就远不止上述这个数字了。

  魏炯说宁波举人特别多,与当时宁波重视科举考试分不开。举例来说,当时宁波设有专门替举人服务的“孝廉堂”,(举人又称“孝廉”)该堂不但为举人赴京会试提供川资,而且每月由宁波府知府亲自主持月课,凡写八股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第一名奖给制钱6千文,依次递减,第30名奖给2千文,31名以后一律奖给1千文。当时6千文制钱可以兑换7块银元,可买米三石以上。同时宁波各界有聘请举人当“公行先生”的习俗,平时各行各业有事向官府诉告,假如找不到有“顶戴”的士绅,那就无法跟官府沟通。“公行先生”基本上是由举人充任,为此举人们可收获年金数百银元(120银元到600银元之间)。此外,举人们还有其他经济来源。

  中举是秀才、监生们的普遍向往,而培训的机构主要是书院,晚清宁波城乡书院林立。各县有县学,生员名额后来有明显的扩增,如镇海县原先入学名额只有15名,但在同治年间获准增加到30名,同时有武生名额15名,入廪的生员能够享受到不菲的物质待遇。随着条件的逐步优惠,无论“秋闱”还是“春闱”(指会试,因在二、三月举行之故),宁波人屡屡取得好成绩。譬如奉化举人孙表卿,虚岁12岁就中了秀才,过几年还中了举,而且其塾师孙锵跟他一起中,“师生同科”。海曙林钟华、林钟峤兄弟同榜中举,“兄弟同科”。镇海县灵岩乡等三个乡(均在现北仑区),曾一榜出过六名举人。镇海还有个郑世熙,本人是个贡生,却一连教出五名举人,被惊为神奇的“五孝廉之师”。

  为了让去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们有个舒适方便的临时居住之处,宁波人先后在北京设立了自己的会试馆。除了宁波府会试馆,鄞县、慈溪、镇海等县又各有会试馆。镇海县会试馆购置在同治初年,那是趁当时满清政府对皇城内城控制有所松动之机,由镇海籍两名京官和一名巨商联合出资购得民宅,地段非常好,就在皇宫旁边叫甜水井头的地方。从此,“临试无迁徙之劳,而闲居有宽广之乐”,让外人好生羡慕。

 [1] [2] 下一页
  编辑: 张赛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