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爱心种子,“明礼”成为风尚
润物无声中,爱心的种子在宁波的各个角落发芽。
“你我怎么样,社会就怎么样。爱心种子播下去,一定会收获。”市民杨爱英一家三口都是义工,还在上中学的孩子,会在雨天把伞让给打工者,自己淋着雨上学。杨爱英很欣慰,这是爱心的种子在传承。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更强了。鄞州银行已捐献上亿元的慈善基金,董事长陈耀芳却说:“大笔捐款容易,我们还要做更用心、更‘费劲’的慈善,让慈善成为涓涓细流流入人心。”他们跟青年爱心组织合作,为孤寂的山里老人送去食品;每年在全市投放2万把随时可拿、随时可还的公益伞,方便群众,传递爱心……
宁波还有一个庞大的隐名慈善捐赠群体,每年都有几百名隐名捐款者,默默献出爱心。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蔡怀书解释:“他们不愿让受捐助者心生负担。希望受捐者有能力时,再把爱心的火炬传下去!”曾受到慈善帮扶的象山孤女朱林林,工作后捐出了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
宁波有大爱。
2006年开始,宁波每年举办对口四川、贵州的万人助学行动。几万名需要结对的孩子名额总是“一抢而空”。
公益活动每次都得到热烈响应。7月中旬,为解海南蕉农燃眉之急,宁波一天就有5179人购买“爱心香蕉”。
很多捐赠者并不富裕:今年5月,5名宁波人募集了52万元,在贵州省思南县邵家桥镇建了一所小学,他们中好几位是工薪阶层;70多岁的慈溪老人华建业每月领1200余元退休工资,却将自己名下唯一一套房产捐给了慈善机构……
细微之处见诸“礼”。
在奉化萧王庙街道棠岙村,“棠云茶亭”远近闻名。38年来,190多位老人在这里接力烧水,为路人供茶,爱心的脉络至今未断。
北仑春晓镇柯彩萍和邬金娣两位老人,把过90大寿办寿宴的5500元钱捐出来,在小河边建了两个雨棚,为村民遮风挡雨……
“让每一个市民明礼在心,形成礼让于人、敬事而信、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是我们的目标。”宁波市长刘奇说。
(原载《人民日报》 2012年11月25日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