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沿海图说》
黄维煊在福建期间的另一大贡献是主持了《沿海图说》的测绘工作。据其自序,起始于1866年。为了熟悉海上交通路线,左宗棠议创福建船政时,檄邀黄维煊赴沿海各口“察形胜之险要,测沙水之浅深”,可见,这是左宗棠布置的任务。于是,黄维煊“乃西之汉口,东之上海,南至香港、台湾,北之燕台牛庄(辽宁南部)及沿海岛门港汊,靡不周至,凡山川之险夷、沙礁之浅深、潮汐之大小,绘图详说”。
黄维煊回来后向沈葆桢表达了将其所见、所测“梗概而列之图”的想法,得到沈氏的大力支持。于是,“揭旨要,别支流”,招工绘画,绘图工作在黄氏的主持下展开。同在福建船政局的镇海贝锦泉精轮舶驾驭,“每稿具,辄就质焉”。经过五年的工作,至1872年十二月定稿。
这部《沿海图说》是如何送进皇宫的?应是1869年十月贝锦泉等驾驶中国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到天津接受朝廷检阅时送上的。这部《沿海图说》引起了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兴趣,“留中备览”,故1881年版《皇朝沿海图说》扉页上题“曾经御览”。
《沿海图说》,也称《沿海山沙水礁图说》,总图、分图共三十二张,故也作“三十二卷”。目前宁波慈溪的水银先生收藏一部。《皇朝沿海图说》,应是黄家鼎出版时定的名。此前无“皇朝”两字,黄维煊自跋作《沿海图说自跋》可证。或以为缩印本始于光绪七年黄家鼎刊刻时,其实早在同治十一年时,就已经缩印了,自跋有“缩本幅仄”语。
这部地图集的意义在于是中国第一部实测航行图。《沿海图说》是如何绘出来的?张美翊称“黄君尝译制海道图”,这个观点是值得辨析的。黄维煊、贝锦泉等人花了五年时间完成测绘工作,他们是靠自己力量完成的。譬如《甬江图说》上“在镇海招宝山测”,完全符合近代地图要求。此外,航道深度用的是苏州码,不同于外国的阿拉伯数字,也可证明是独立绘成的。据水银先生研究,《皇朝沿海图说》为中国最早的近海实测航行图,即按现代地理学原理进行实地踏勘、测量并绘图的。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测绘中国沿海航行地图事,英国人始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人也恰在此时,这样的巧合现象倒是值得分析的。古代中国,虽有陆海,但主要是一个内陆国家。“古之志舆地详矣,而测海者代无传书”。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海上交流的扩大,中外均关注到了中国沿海航海图的绘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黄维煊投入制图工作的。
在黄维煊之前,清朝有关海洋的图书,有姜宸英《海防总论》、陈伦炯《天下沿海形势录》、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畲《瀛寰志略》及李廷钰《海疆要略》诸书,均有其缺陷,难以为航海实践之用。作为“测海”结果的《沿海图说》出版,克服了清代传统舆地书的缺陷。“今轮船往来半天下,兵商共济,环海数万里,岛屿星罗,礁碛缕结,操舟驾驭者,咸奉公之书以为宝筏云。”可见《沿海图说》对当时航海与军事之实用价值。
从今天来看,《沿海图说》仍有一些独到的现实价值。据水银先生研究,《地球释度》下的东西半球地图在现在中国南海的位置,有“中国海”三个大字。可见在那个时代是世界各国人士的常识。在台湾东部,《沿海图说》已经出现八重山和太平山(即宫古山)。在八重山南与太平山西的岛屿就是钓鱼群岛,虽然没有标名字,但在中国范围之内。如果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会有更多的新发现的。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