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吴作镆造洋塘” 寻访慈溪洋塘与镇龙古桥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1月27日 09:06   【 】 【打印
0

  

  图中两桥左为虹桥,右为镇龙桥。

  

  虹桥

  朱永宁

  上星期,前去寻访洋塘上的镇龙桥。在慈溪三北一带,“吴作镆造洋塘”,是一句妇孺皆知的口头语,吴作镆就是著名爱国华侨吴锦堂的原名,他是观海卫东山头人。现在桥头镇烟墩村的双河孙家,旧时地属余姚县的上林乡,与东面的慈溪县鸣鹤乡隔水相邻。所隔之水,就是南起白洋湖,北入杭州湾的洋浦。洋浦自唐代以来,一直是慈余两县的界河。

  上林与鸣鹤两乡,地势高低不一,鸣鹤乡地势较低,“上林之水泛溢,则流入鸣鹤,每年苦涝”。据南宋《宝庆四明志》记载,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以慈溪人曹闶为首捐资,在河中央造起一条土塘,将洋浦之水一剖为二,分为东西二河。西河南接余姚的东横河,可通姚江,向北仍由洋浦口入海;东河南纳白洋湖来水,向北到镇龙桥与快船江相汇,折而向东,一直可以通到旧时属于镇海县的龙山。两县以塘的中心为界,所以称双河界塘,又称洋塘,南北纵长六百余丈,“自是截断西流,鸣鹤之田,遂为膏腴”。

  到了明末动乱之间,有人垦塘为田,至清康熙六年,塘田已几经变卖,并登入田册征税了。当时有乡人提议捐资购回塘田,填高改为旱地,以租金抵税,却没能实施。

  1905年,吴锦堂从日本回到故乡省亲,刚好碰上连日霪雨,眼见慈北六十万亩田地被水涝所患,不忍坐视,决定出资兴修水利工程,以造福乡里。于是,筑洋塘、浚四浦、修二湖,堵住姚北来水,疏浚出海通道,加高杜、白二湖堤坝等,前后用时三年半,共捐资70000余银元。

  重筑洋塘,是从源头上解决水患的关键,因而也是众多水利工程中最早开工的项目。洋塘全长二里,因为北头的半里特别狭窄低下,于是填高塘身,新筑石塘。塘两边用密集松木桩作基础,然后用条石层层错缝叠砌,顶上再压铺石板作为纤道,又购回被垦的塘田,共费22200银元,1907年完工。至今石塘还相当完好,现洋塘的最北端,东西两侧的塘路石板下,各有一块条石上刻着“吴作镆新建”五个大字。

  去双河孙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看镇龙桥,镇龙桥在洋塘最南端,按光绪《慈溪县志》载:“镇龙桥,县西北六十里,慈溪、余姚接界,俗称虹桥,旧有文昌阁,今圮,下即双河堰闸。”镇龙桥与虹桥,是一座桥的两个称呼。其实,镇龙桥是镇龙桥,虹桥是虹桥,两不相干,只是桥堍接桥堍,相邻而已。

  镇龙桥是一座碶闸桥,南北架跨于洋塘端部,桥台与洋塘同宽,达7.20米,桥台西侧立有两根插碶板的槽石,碶孔阔4.00米。桥台虽宽但桥面却很窄,仅有1.27米,两根梁石并铺,为了方便碶板的插拔,梁石靠架于碶槽石一边。两根梁石,厚薄不一,东边一根较厚,梁侧刻“道光癸卯岁(1843年)慈北重建”,西边梁侧刻桥额“镇龙桥”,无落款,因此,很难判断两根梁石孰早孰迟。现桥与塘上的竹丛为伴,看不出有一丝一毫曾经建过文昌阁的痕迹,不过,清代白湖诗社的叶金铿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一带双河阔,滔滔涌急湍;由来先蓄势,从此挽狂澜;高阁何时建,长虹落照残;欲张文阵起,藉手望词坛。”看来,当年桥上确实有过文昌阁。

  洋塘是界塘,镇龙桥则是界桥,旧时地图的县界,就是从桥的纵向中心穿过。虹桥东西横跨洋塘西河,虽然也是界桥,但它是东头慈溪、西头余姚。虹桥比镇龙桥宽且高,三根梁石并铺,面宽1.72米。桥西堍有路亭,亭北即是虹桥庵,路亭建于光绪丁酉(1897年)孟夏,亭柱上所刻建亭者英慧,估计就是虹桥庵的僧尼,现庵屋与路亭仍存。

  虹桥无栏,梁石的两侧都刻有桥额,但边款模糊,连续去了两次,才辨清左右两边的小字,结果大感意外,竟有令人惊喜的收获,想不到小小一座虹桥,它的题刻,却见证了一段翻天覆地的历史。上款为“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下款为“辛亥九月吉立、里人重建”。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这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晚,爆发了武昌起义,起义军在第二天拂晓攻占湖广总督府,全城光复,随即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因为在清朝末期,就有革命党人提出过要废除年号制,改用黄帝纪年,于是,军政府就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将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并且以军政府名义向全国通电,这就是“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的由来。之后,各省相继宣告独立,11月5日(农历九月十五),杭州光复、宁波独立,虹桥刚好在这一月建成,于是就刻上了新的纪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日发布的《改历改元通电》规定:“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从武昌起义正式改用黄帝纪元,到民国元年,前后只有两个多月时间,而且,这其间宣布独立的省份也只有十几个。“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可能会用于布告、公文之类,但书于实物题刻,一定是少之又少,特别是那一班清末的遗老,至死都不肯承认中华民国,即使到了民国十几年,落款时间往往也仍题为“国后十×年”之类,因此,此落款能保存至今,实属凤毛麟角,也许仅是一个孤例。

  虹桥建成之时,正当风云变幻之间,题额之人凭着其超前的意识和过人的勇气,写下了这等落款,如今,它也成为难得一见的辛亥革命历史文物了。

编辑: 杜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