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穿山半岛东部的郭巨总台山上有一石屋。石屋台基系用沙土夯成,呈梯形,以长石条为主骨的石屋,上边长约7米,下边长8米许,高近4米,由条石盖铺,石柱和石梁采用榫卯结合,四壁孔石垒筑,设有望窗孔。石屋是600多年前抗倭的一个边防瞭望哨所。
为抗击倭寇入侵,明初朝廷即规划构筑郭巨城,在郭巨设立了千户所后,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又在城后的三塔山,后易名郭巨总台山的山顶处建烽火台,以及士兵守护烽火台住所的“兵营”,即石屋。总台山管辖高山、土泽、观山、梅山等五个烽火台,由此成为当时浙东门户的一个重要军事哨所。关于烽火台,在明嘉靖二十四年巡按黄洪毗上疏曰:“各路建设墩台连属内地,使东西毕达。有军处,每墩拨军五名住居,其下架炮传烽,无军处佥居民五名,免其差役,有警时给以口粮,一体传报。”由此说明烽火台或列入军队编制,供以饷银,或民为军用“军民共建”,给以准军编待遇,这足以说明当时朝廷和各级地方政府对烽火台的重视程度。
历史上,郭巨城曾遭两次大的倭寇侵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五月,200多名倭寇登陆进犯郭巨城,由于守将率主力随俞大猷去舟山芦花港剿倭,当时守城的只有几十名士兵,面对如狼似虎的倭寇,守军寡不敌众。倭寇攻陷郭巨城后,沿途抢劫,商铺民宅洗劫一空,在城内倭寇杀人放火无恶不作。“驱掠少壮,发掘冢墓。束婴孩竿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剖孕妇之腹,卜视男女,所至积骸如陵。”这是史书上对倭寇在浙东暴行的真实记载。后来,朝廷派兵收复郭巨,幸存百姓在几近废墟的土地上重修城围。
时隔六年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倭寇再度进犯郭巨。郭巨守军与倭寇激战,由于守军人数较少,武器不精,眼看撑不住了,当时的浙江按察使副使谭纶派兵支援,主力部队与倭寇大战北门外,最后军民合力大败倭贼,倭寇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总台山石屋及西侧的烽火台,现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海防遗址。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