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历史悠久 年糕传说动人
百里姚江,从宁绍平原上蜿蜒流过。在距余姚城约25公里、离慈城更近的地方,有一个古老的渡口,叫河姆渡。那里,雨水丰沛,土地肥沃,水草茂密。
1973年的春夏之交,一个农民无意中挖开了一个惊世的秘密,7000年前的一个原始村落,突然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谷!消息传出后,立即轰动国内外学术界。
稻谷出土的一刹那,谷壳还泛着金黄色的光泽,甚至连颖壳上的纵脉和纤细的稃毛仍清晰可辨,不失原来的外表形态。有人从稻谷堆积的厚度及面积推算,稻谷总量当在100吨左右,可充400多人一年的口粮。
“在河姆渡遗址的所有发现中,当以人工栽培的稻谷的发现最为重要。在先后两次考古发掘中,都在遗址的第四文化层发现了稻谷,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是同时代遗址中极为罕见的。”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周新华在《稻米部族》一书中如是说。
据专家认定,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年代距今6700年至6900年,比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克塔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数百年。实物再次印证了长江中下游是水稻的主要栽培地区之一,我国是人工栽培稻最早的国家之一。河姆渡遗址以及周围一带,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文化发祥地。
而稻米,就是制作年糕的主要原料。年糕无疑是稻作文化的一个精致化的作品。
关于年糕的起源众说纷纭。传说中,大禹治水时,数以万计早出晚归的民工就是用“米糕”作餐,这样,既缩短了工期,又耐饥。春秋战国时,伍子胥预见国难将至,命人快速修筑姑苏阖闾大城。城建好后,伍子胥被害。他临死前悄悄告诉亲信:“我死后,民如断粮,可掘相门得食,以救百姓。”后越王发兵攻吴,姑苏城里饿死不少人,这时,人们想起伍子胥的话,立即挖掘相门城墙,发现块块“城砖”皆用米粉制成,饥民以“城砖”为食,度过了饥荒。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