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胡素珍在装年糕。 (记者孙红军摄)
北仑新闻网讯(记者 沈艳露)圆润脸庞小身板,自然卷的头发,深红长袄配雨靴,今年54岁的胡素珍一身朴素的行头,看上去与白峰镇虾村里的其他农妇并无差别,唯一还算引人注目的便是黑裤子上时常沾着点白色的米面粉。
这米面粉,胡素珍一揉就揉了25年,揉到青丝变华发,也揉出了自个儿的一番酸甜苦辣来。
初次创业,把从亲戚那里凑来的本钱也搭了进去
1988年,29岁的胡素珍还在梅山乡开着一爿弹棉花的店。那时,在隔壁面包厂当运送工的表弟一有空就来店里坐坐,跟胡素珍聊聊家常。一次,表弟提起他所在的面包厂老板一年就能赚上1万元钱。虽然只念过小学,此前也无任何糕点制作经验,但胡素珍却认定:“做面包肯定比弹棉花有盼头!”
由于当时杭州的糕点行业比较发达,这年4月胡素珍把7岁的儿子“丢”给父母照顾,和丈夫陈家存去了九堡。
根据去杭州前的打算,胡素珍负责“技术”,陈家存负责销售。打小就爱自己动手的胡素珍,不拜师也想学艺。怎么学?自己学!
当时,很多小贩都会挑着糕点在大街小巷叫卖,胡素珍就在这些街巷里开始了“自学”。和别的顾客一样,胡素珍也会蹲在小贩的摊子前,但她比他们看得更仔细,因为她想通过“看”来琢磨出点名堂。看完回去后,胡素珍就买来面粉,就凭自己“看来的”,不停地揉面团、捏形状、烘烤……前前后后辛苦了4个月,却还是失败了,最后光面粉就倒掉了2000多斤。更严重的是,从亲戚那儿凑来的35000元本钱也一同搭了进去。本想尝尝面包的香甜,岂料尝到的是咸咸苦苦的味道,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
学艺成功,两年就净赚了30多万元
这是1988年8月,老家虾龙潭的水正是最清甜的时候,胡素珍回不去也不想回去。丈夫陈家存看出妻子的决心,就从自己在杭州的舅舅那里又借了5000元,并贴出告示招聘面点师傅。不久来了个应聘者,手法技艺都了得。在师傅制作面包的过程中,胡素珍一直在旁边看,这次“看”令她茅塞顿开。那师傅走后,胡素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桌台前,从揉面到烘烤“复制”了一遍——成功了!
自己的手艺越来越精湛,厂里的工人大多都是自己的徒弟。加之当时市场对面包的需求量较大,丈夫陈家存拉订购单很顺利。通常一天经营下来,厂里可以净赚1000多元;而最多的一天,她挣到了1万元,1分、2分……面额最大的是5元,装了整整一蛇皮袋。这天晚上,胡素珍和工人们的“工作”就是数钱,酸涩的眼皮掩不住喜悦的泪水。
从8月到12月短短4个月时间,胡素珍不仅还掉了共计4万元的“学费”,她口袋里还多了3万余元。到1990年,她共净赚了30多万元。
故乡的水,浇开二次创业的花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杭州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也迫使胡素珍在10多年间四迁厂址,这种“居无定所”的状况让胡素珍决定“班师”回仑。四年前,出于对龙潭水的眷恋,胡素珍将厂址就选在龙潭水库下。
这里有太多传统美食的记忆,尤其是用龙潭水做的年糕更是香糯可口,胡素珍专程赶到江北考察了有名的慈城年糕的制作工艺,还买了那里的年糕生产设备。为了让年糕更有嚼劲,胡素珍在一年时间里对年糕生产机器共改进了10次,成功后才敢正式加工年糕。当时住在道头菜场附近的几个居民过来买了些,结果拿回去时引来了很多村民的“围观”,有人说年糕这么光滑又有韧劲肯定是掺了什么。其中一位退休老师决定替大伙儿一探究竟。于是他就带着自己家浸好的米来到胡素珍这里,全程“监督”,结果做出来的年糕和胡素珍卖的一模一样。打这以后,她厂里的年糕一跃成为“明星”产品,有从小港专门驱车来买的,还有从梅山特地骑着三轮车结伴来加工的。
这让胡素珍非常看好传统食品市场,在已有的豆酥糖、月饼、核桃酥、年糕等产品基础上,接下来,胡素珍还想尝试做包子、粽子、青团等传统食品,到时候厂里一年四季都能飘着不同的香味。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