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在进行全血成分分离。记者 徐文杰 摄
“血荒”之痛
从献血主力军减少到各种质疑杂声泛起
转折点出现在2009年。
2009年春,受金融危机影响,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城市持续出现“用工荒”。而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沉渣泛起,各类对公共事业的质疑声和负面情绪正在不断扩散,如对无偿献血为何要有偿使用的质疑等。
这些事情看起来和献血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几年以后,当血源科的工作人员开始总结缺血的原因时,才发现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和多数沿海城市一样,我市采血渠道过于单一,献血主体一直以来是以外来务工人员和大学生为主。“用工荒”的出现或外来务工者的流失,这成为“血荒”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后,网络上各种负面消息打击着人们对公益事业的信心。
2009年11月11日,有网友发帖称,成都市血液中心一个月前刚采集的“普通冰冻血浆”,被他(她)倒入花盆当肥料使用。该网友从医院工作的朋友那里获得血浆,据称属报废品。
此消息一传出,引起了网友的极大愤慨,认为此举是对献血者和对生命的不尊重,强烈要求严惩相关人员,并对血液的管理过程表示质疑。
尽管后来,有关部门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严肃查处,但不可否认,“血浆浇花”给无偿献血浇了“一盆冷水”。
2010年8月10日,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生肖佳卉自愿献血300毫升后,回到家中却不幸摔倒,撞到椅子而致左眼失明。
而因为没有制度性的补助,命运仿佛给肖佳卉开了一场玩笑,她的爱心,换来的却是满腹心酸,不得不与血站对簿公堂。
还需要提及的是,因献血而导致的事故已经发生了不止一起,如何避免献血者陷入困境?诸如此类的负面信息,不断挑战着人们的神经……
宁波市中心血站血源科科长张娟银发现,大学校园里的年轻人,曾经是最踊跃的献血人群,如今看他们的目光充满了怀疑。
■释疑
无偿献血 为何有偿使用
既然献血是无偿的,为何用血就变成有偿?免费的血是不是真的变成了“高价血”,无偿献血的背后是否存在暴利链条?这是网友一直关注的话题。
“谁说我们是无本买卖,成本在血液采集前就产生了!”宁波市中心血站成分科主任陈伟岳为此非常愤怒,“体检、初筛、采血,所用到的硫酸铜试剂、真空管、血袋、标签、加样针、护理包、绷带,哪样不要钱?光材料费就要40多元。”
血袋被送到了市中心血站成分科,另外一份血液样本被装在试管里,送到了检验科。在成分科里,血液被分成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成分,贴上不同的标签、录入电脑等待使用;在检验科,需要两名工作人员用两套不同设备不同试剂同时进行检验,如果两份检测结果一致,血液才被视为合格。检测有7项:血型、血红蛋白、乙肝、甲肝、丙肝、艾滋病、梅毒。一环节产生的试剂成本约有181元,包括:丙肝约35元,乙肝约15元,艾滋病约16元,梅毒约5元,谷丙转氨酶约11元,血型正反定型约7元,Rh血型约2元,核酸试剂约90元。
光前面两项加起来,已经超过了物价局定的每单位(200毫升)血价,此外还不包括血液冷藏保存、运输相关的支出以及相应设备、水电费用等。
“我们执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这220元里面,我们拿不到一分钱。”陈伟岳甚至建议:既然财政为一袋血投的钱已经远远超过了患者付出的220元,那么也不在乎多投一点,干脆把使用费完全免掉,也省得让他们背“黑锅”。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