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半浦渡口说天灯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05月12日 07:43   【 】 【打印
0

  慈城半浦村因渡口而名。半浦渡古称“鹳浦渡”,自渡口北行几公里,就是慈城古镇,而隔江又与今天的鄞州区相望,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半浦渡历来就是姚江上一处重要渡口。历史上渡口最为繁盛时,行旅川流不息,有二三艘渡船日夜航渡。其一旁并不长的沿街两侧,则开设有米店、油店等数十家商辅,货品齐全,不亚于一个集市。如今,随着交通的发展,渡工依然会撑起渡船,在姚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来此摆渡的人已不多。

  然而,只要到过半浦渡的人,一定会对渡口上竖立的石灯柱印象深刻。天灯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早先如江北、慈溪交界的长溪岭古道上、慈江上的镇海化子闸、姚江城山渡口、奉化老方桥等都有天灯,如今这些天灯或已毁失,或残缺不全,唯有半浦渡的石质天灯成为宁波境内现存最完好的一个天灯。

  灯柱高约3.2米,下部为一根四方石柱,其上置一石龛,四壁开窗,龛顶仿木构建筑,刻成歇山顶造形,飞檐翘角,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据姚江对岸保存的《义渡碑示》中所记,清咸丰元年(1851),半浦人郑显煜、郑显泰两人秉承其先人为半浦渡口捐助义田的善行,重举义捐大旗,发动士绅捐助田地,筹集资金,增添渡船,重筑渡口,并在姚江两岸渡口各置天灯。

  天灯之名则源于民间传统。相传,每年春节,每家每户都要用竹竿高高撑起一个灯笼,夜晚,灯笼里的烛光就如同是天上的星星,以此喻意吉星高照,祈福在新的一年中万事如意。后来,人们就把这种挑高的灯笼称为天灯。

  旧时,在古道、渡口、桥头都会设置天灯,或在木柱上悬挂灯笼,或用石质灯柱,内燃油灯。每当夜幕降临,天灯虽然只有微弱的光线,但格外耀眼,为路人、渡船指引方向、也可避免船体撞上桥墩,方便来往行旅。

  天灯多由当地士绅富商所捐建,通常也会同时捐有义田,并有专门的点灯人负责管理。点灯人工资及灯油费则在义田的收入中列支。有时需管理多处天灯时,也会成立天灯会,由天灯会来统一管理账务,并报请当地知府,以公告形式刊立石碑,立于路亭、渡口等显眼之处,请民众来监督执行。

  关于天灯,还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宁波城内的新江桥原为英国人所建浮桥,桥成后,英国人在桥上设岗,凡过往行人都要付费。直至光绪三年(1877),在时任宁波太守陈鱼门的斡旋下,才用重金赎回,结束过桥付费的历史。而浮桥因由多个木船并排,上铺木板建成,随着潮水涨落,木板之间间隙较大,为保证行人夜间往来安全,就在桥上设置天灯。点灯后,虽只有点点微光,但在夜间格外明亮,方便行人的同时,也使得来往船只因对光难行,颇有微词。最后,还是这位被后人认为是麻将发明人的陈太守有办法,他命工匠将天灯改为四方形,中间燃起六盏油灯,东西迎水面用洋铁遮挡,而南北两面则用透明玻璃。这一改动,避免了水上行船与灯光相对,避免船桥相撞的危险,也保证了桥上依然明亮。

编辑: 陈奉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