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堰
关帝庙里的“牛腿”
双邑桥
双邑桥上的石狮
【指路】
可在老南站和汽车北站坐车到余姚,余姚汽车南站有去马渚、牟山的乡村中巴。从牟山镇往西步行1公里可到。
【简介】
马家堰,今属余姚市牟山镇,村西与上虞市小越镇双堰村一河相隔,村北又与余姚市黄家埠镇相邻。故寻找这座古村很不容易,一不小心就“越界”。这里地平,河多。有近百户、200余村民,以农耕为业。
记者 张落雁/文 记者 崔 引/摄
以堰兴市 马家堰
这是一个很难寻找的小村,处于余姚与上虞的边界,两地的人文地域变得十分模糊。这块姚西平原地带,河网纵横,当地人满口绍兴腔,当我们问及“马家堰”,竟都一脸迷惑的表情。一路辗转,绕了好几个弯,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我们终于抵达了这个小小的村落———马家堰村。
村中的马家堰江算是分界河了,河水不算干净,一棵大树横卧在河上,不知道经过了几个春秋。中午时分,太阳晒得人暖洋洋的,河边两条百米多长的长廊,很安静,鲜有行人,偶尔有两三位穿着粗布蓝衣,挽着发髻的老婆婆缓步走过。河畔建筑古色古香,似乎还保持着几百年前的旧貌,却是空空荡荡的,只有一两家小店铺开放着在卖日常用品,老板也是悠然地坐在店里看电视,似乎有没有生意都无所谓。没有人能想到,曾经这里是多么热闹的市集,也曾人声鼎沸,也曾繁华若梦。
马家堰因当地有一段历史悠久的古堰而得名。古堰最初为一拦河泥坝,据说当时上虞的上河地势高,余姚下河地势低,每逢夏季上河水干,无法灌溉农田,遂筑一拦河泥坝以防干旱,但是遇上过往船只通过,难免掘土开坝,因此常起事端。清同治七年(1868年),当地百姓集资建起拦河石坝,设木条闸板。这样,既可保水抗旱,又便利船只通行,逐渐成为沟通余姚、上虞两地的重要交通枢纽。马家堰也随之热闹起来。
昔日马家堰因地处三镇交会,堰坝河港通衢而兴为闹市,粮店、油坊、棉布、百货、油盐及旅店、饭馆,沿一河二街,门庭若市,仅酒坊就有昌盛、日兴、新泰丰等数家。名宅有积庆堂、申禄堂、余庆堂、春泽堂等。可以想象,当年马家堰满满的市井气息,俨然就是缩小版的《清明上河图》。
素朴安详 关帝庙
“旁观者清,做戏何如看戏易;结果要好,下场更比上场难”。这一发人深省、回味无穷的绝妙对联,刻在冷落多年的关帝庙古戏台上。关帝庙就在堰坝旁,我们到时,这座古庙正沐浴在午后的阳光下,越发显得寂静安详。
马家堰关帝庙从外观看平淡无奇。一座前后二进二厢的硬山顶四合院建筑,占地1200平方米左右。朝西的三道庙门并不宽敞,也无精巧的雕饰。走进关帝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古戏台。戏台顶部为方口圆形藻井,井口宽达4.5米,下层逐渐向上收缩,同心圆小斗拱8圈,48条放射状小斗拱呈漆红色,20条涡线集结于顶部的铜镜,精致而瑰丽。
与印象中威严冷清的庙截然不同,关帝庙里倒是处处有着人气。天井内晾着衣服,古戏台上晒着一溜鞋子,还有一盆刚刚择洗完的菜。听到有人声,从屋子里跑出一条小狗,好奇地打量了我们一番,便安静地坐在那里晒起了太阳。这里,果然是住着人的,是关帝庙的庙祝。
他叫张根良,年近六旬。“我们家世代都是这里的庙祝,我从父亲那里接手这份工作的,负责看管关帝庙,每天要打扫、整理、早开门晚关门。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寂寞是寂寞,不过还挺踏实平静的……”他淡然地笑着说。我们不禁感慨,他作为一名文保员,天天守着这个庙,守着孤独寂寞,可他又是如此充实而高尚,为着那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
欸乃声声 双邑桥
走出关帝庙,眼前就是马家堰江,它穿村而过,河段200米间有石桥三座,自南到北有双邑桥、太平桥、通济桥。双邑桥处于中心位置,居三桥之首,是座两墩三孔高桥,长12米,宽1.75米,两侧置望柱、栏板,整体看上去保存得相当完好。最可爱的要数四个望柱上雕的石狮,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像是忠实地守护着这座桥的平安。
桥两侧有楹联:“一条彩虹上凌虚,三洞水光遥天接;一声欸乃镜中看,三洞流泉影底月。”很有韵味,只是字迹已很模糊,有几个字需要很费力才能辨认出。桥边野草丛生,偶有颜色灿烂的野花夹杂其中,倒是增添了几分韵致。不禁想象,当初这里的村民悠闲地摇着橹,小船“吱吱呀呀”地经过桥下,在水面上荡起阵阵涟漪。而桥上、岸上的熟人则互相笑着打招呼,好一番热闹。在这曾经热闹繁华的马家堰江上,双邑桥无疑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马家堰因水兴市,随着陆路交通的日渐发达,马家堰这条水道也随之静谧。曾经辉煌的街廊,如今竟没落如此,只有双邑桥上那四只栩栩如生的石狮和古风盎然的街廊,还在向人们昭示着它那曾经的辉煌。
【文化遗存】
关帝庙
位于余姚牟山镇新东吴村,东紧靠马家堰堰坝,西为衍和弄,北临马家堰河,河对岸即为上虞市。河边有颇具特色的马家堰街廊,散发着浓郁的江南水乡气息。
关帝庙坐东朝西,分前后两殿,各分五间。庙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关帝庙及其戏台最具特色的是,建筑全部用清一色的圆形石柱,这在余姚境内仅此一例。1997年3月,该殿已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
马家堰
位于余姚牟山镇新东吴村关帝庙北侧。为调节水量兼作闸桥的古堰,原为泥堰。清同治七年(1868年),当地村民改建为双口石堰,置木板闸,兼可通行人。故古堰坝起到泄洪、防旱、蓄水、灌田、航运、交通等多种功用。2010年11月,余姚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余姚市级文保点。
【专家点评】
马家堰村以堰著名,有了堰坝,利益民生,促进了集市商贸发展。由于村落在宁波地域最西部,众姓聚居,形成了一河一桥隔二府、联三镇的特殊历史人文环境。因此河两岸村民兼可共享堰坝建成后的水利功能,而两岸村民共同建造的关帝庙又成为村民邻里之间精神文化的支柱和依赖。这种古村落自然和人文精神的创建、共享,体现了中国宗法制度的和谐与深化。这座古村在现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之后,即使商街消亡,村庄冷落,依然涌动着桥、堰、河、庙系连的乡土亲情。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