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者注意“绕道”
一到周末疯狂运动
很多健身者在周末拿出许多时间集中锻炼,殊不知这种“暴饮暴食”的锻炼方式,其后果比不运动还要差。若健身时间间隔过长,上一次锻炼的效果会消失,每一次的锻炼就等于从头开始,而此时突然大量运动,机体难以适应,会出现严重的疲劳感、浑身酸痛或引发老病,还可引起肌腱、肌肉拉伤,很难坚持长期锻炼。因此,科学有效的做法是每周锻炼3~5次。
空腹或者饭后运动
很多人(特别是早上)喜欢空腹锻炼,这是非常错误的。运动需要能量,缺少能量会造成头晕、心跳加速、出冷汗等问题,严重的可能会发生猝死。但是饭后也不宜马上投入运动,一般饭后一两个小时以后进行跑步或其他体育锻炼才是适宜的。
运动量越大越好
超负荷运动会导致过度疲劳、浑身酸痛等不适,甚至引起肌腱、肌肉拉伤。而持续性的过度锻炼,会使身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下降,增加运动中受伤的风险。过度运动还会削弱免疫系统,容易生病。研究表明,体内脂肪的减少取决于锻炼时间的长短,而不是锻炼的强度。因为各种锻炼开始时,首先消耗的是体内的葡萄糖,在糖消耗后,才开始消耗脂肪。而剧烈运动在消耗糖后多已精疲力尽,难以再继续坚持,因而脂肪消耗不多,只有较缓慢而平稳地持久运动,才能消耗更多的热量,以达到减肥的目的。
剧烈运动之后骤停
剧烈运动时,心跳加快,肌肉、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如果突然停下来休息,肌肉收缩停止,肌肉中的血液不能顺利流回心脏,会造成血压降低、脑部暂时缺血,可能导致心慌气短、头晕眼花,甚至休克。
只有出汗才有效果
在运动过程中,有不少人会说“你那哪叫运动,连汗都没有出”,言外之意,即是说对方做的都是无用功,没有起到锻炼的目的。对此专家表示,运动出汗与否,不能用来衡量运动是否有效,人体的汗腺各不相同,分活跃型和保守型两种,这与遗传有关。可用自我感觉强度测定法进行测试,分为轻松、有点吃力、吃力、很吃力、非常吃力,如果自我感觉“有点吃力”和“吃力”为适宜的运动强度,感觉“轻松”则强度不够,感觉“很吃力”或“非常吃力”,则过度了。
身体抱恙坚持锻炼
这是最危险的。身体感到不适,应暂停运动或减少运动,否则会加重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特别是老人,本身免疫力就差,身体处于异常状态时,一定要停止健身活动。还有一些运动禁忌也需注意,比如说,老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暴走;膝关节有骨性关节炎及退行性改变者,不适合爬山、爬楼梯、深蹲等活动;腰间盘突出和颈椎突出者不适合做瑜伽中的桥式动作。做运动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量力而行,尤其慢性病患者最好咨询一下医生。
一身大汗马上洗浴
运动过后,人体为保持体温的恒定,皮肤表面血管扩张,毛孔张大,排汗增多,以方便散热,此时如洗冷水浴会因突然刺激,使血管立即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加大,同时机体抵抗力降低,人就容易生病。而如洗热水澡则会继续增加皮肤内的血液流量,血液过多地流进肌肉和皮肤中,导致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轻者头昏眼花,重者虚脱休克,还容易诱发其他慢性疾病。
2
早锻炼要比晚上练好
早晨的空气其实并不新鲜
早晨锻炼是很多健身者的偏爱,“空气好”、“人少清静”是他们青睐晨练的理由。而上班族因为工作忙,选择傍晚或者晚上去锻炼的也不少。
“早派”和“晚派”各有人群
葛桂珍是甬城颇有名气的老年女性长跑爱好者,经常成为群众健身运动的代表去参加各种业余比赛,群众登山大会、铁人三项甚至马拉松赛常能见到她的身影。
她是属于传统的“晨练派”。“我平常自己5点钟就出门跑步锻炼了,就是在家附近沿着路跑几圈,或者到附近的公园里锻炼下。”葛桂珍认为,早晨起来锻炼是多少年流传下来的老传统了,一直都是这么在做的,而且她和很多跑友交流,都觉得早上跑步锻炼挺好的,“早上清静,没那么繁杂,我们的心能静下来,感觉比较舒服。”
不过她发现在晨练的还是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都很忙,早上早早上班,晚上还要加班,睡得晚早起锻炼就不太可能。”
家住在鄞州新城区的上班族柳青就是一位“晚练派”,“以前我也是早上锻炼的,说空腹锻炼的话,有助于消耗脂肪,可以减肥。不过后来听说早上锻炼空气不好,而且会增加对心血管的负担,所以我就换到晚上了。”柳青告诉记者,有时她是在小区里和周边慢跑或者快走,有些时候就去健身房进行一些器械的锻炼。“一般是饭后1个小时以后吧,晚饭已经消化得差不多了,自己也会感觉比较舒服。”
太早或太晚运动都不适宜
那么到底是晨练好还是暮练好?宁波市第二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赵伟和向记者表示,晨练在民间算是一种老传统,但实际上晨练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温度比较低,灰尘、悬浮物等也都沉淀在地表附近,容易被人体吸入。同时,植物经过一夜的新陈代谢,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早晨树林、公园里的空气其实并不新鲜,二氧化碳的浓度还要相对高一些,这时候到植物较多的地方去锻炼身体,就会对人的健康不利。
“等太阳出来晒到地面,大气就开始上下对流,污染的空气会向高空扩散,植物的光合作用也会比较旺盛,释放出氧气,人的情绪也会稳定。”赵伟和说,正确的晨练时间应该是在太阳出来以后,而且也不用非得天天锻炼,选择天气晴朗,有点微风的时候,距离主干道远一些,比较开阔的地方锻炼,才能达到比较好的锻炼效果。
专家支招
其实下午最好
对于锻炼的时机选择问题,宁波小有名气的私人健身教练武爽解释说:从人体的生理特性上来说,下午4点到6点是最适合进行锻炼的时候,那个时候人的新陈代谢比较快,体力比较充沛,很容易兴奋,比较容易进入运动状态,这个时段的肌肉承受能力会比其他时间高出50%。而黄昏特别是太阳西落时,人体运动能力达到最高峰,视、听等感觉较为敏感,心跳频率和血压也上升,有利于锻炼。
“但对于大部分有工作的人来说,这个时候正是工作最忙的时候,所以很少有上班族能在这个时候锻炼,大部分还是在晚上饭后的两三个小时里进行锻炼。”武爽说,晚上适度运动会产生轻微的疲劳感,这样运动后的睡眠质量就会大大提升。如果是晚上跑步健身,一般可以每周3次或以上,每次30-60分钟,之前缺乏锻炼基础的人可以先从每天散步或快走20-30分钟做起。“也不是越晚越好,一般在晚上9点以后就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了。”
3
口干舌燥一通猛喝
奥运选手每次只喝几小口
相信有很多人参加运动时都体验过这样的“酣畅”感觉:等到大汗淋漓、口干舌燥之后,拿起冰镇矿泉水一饮而尽……如此行为,也许感觉上很解渴很过瘾,实际上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宁波体工队队医李居权告诉记者:“专业教练肯定是不会让选手这样喝水的,一般运动队、训练单位的食堂等场所也都会设置非常显眼的标示牌:‘运动后禁止喝冰水’。”
看看专业运动员怎样补水
李居权目前重点照顾对象是国内最好的女子撑杆跳高选手李玲。“最近半年我都在北京,给李玲做医疗保障工作。一对一的医疗服务要延续到今年全运会结束。”李居权几天前刚刚和李玲一起到上海,参加昨天在上海举行的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比赛。
那么作为国内顶尖水平的专业选手,李玲在训练过程中是怎样补充水分的?“专业运动员肯定不会出现训练前后狂喝水的情况,一名运动员十几年训练下来早就养成固定的饮水习惯了。”李居权说,李玲训练过程中的饮水习惯是这样的:带一瓶800ml-1000ml的白开水到训练场,然后加入运动饮料冲剂;每次训练间隙休息的时候喝上几小口,到两个小时训练结束的时候基本上一瓶饮料喝光。
“有时候她也喝纯水,或者买点瓶装运动饮料带到训练场。毕竟这么多年一直喝那几个口味的运动饮料,也需要调剂一下,换换口味。但肯定不会去喝冰水、冰镇饮料。”李居权介绍称。
激烈运动后大量喝水有危险
而运动员有比赛的时候,往往提前就开始“储备”水分。比如,比赛前一晚比平时多喝一升果汁,在补水的同时也会补充一定量的糖,这会有助于减少比赛中水分的流失。
在比赛中他们也会不停地补充少量的水,但即使如此,运动员比赛后脱水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有人针对运动员比赛后体内水分的平衡做过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经过比赛大约有1.5-3.0升的水分流失,赛后大约需要10个小时的时间,才可能将水分回复到平衡。研究表明水分平衡的回复是个很缓慢的过程,这说明比赛后立刻饮入大量的水不是个有效的办法。
口渴时大量饮水,水短时间积聚于胃肠,除胃部感到沉重闷胀影响正常呼吸外,大量水分进入血液还使血容量迅速增加,心脏负担突然加重,导致心肺功能异常。同时,大量饮水还会造成盐分的进一步流失,可能引起痉挛、抽筋等症状,轻则使人头晕、呕吐或产生幻觉,重则使人昏迷、呼吸暂停乃至死亡。
专家支招
可以自制运动饮料
群众健身运动和运动员训练中补水原则是相同的,李居权给出的建议是:“根据个人身体情况、运动强度、环境因素和个体经验,合理及时地补液,总体原则为:运动前预防性补充,运动中和运动后切忌豪饮猛灌,一定要遵循‘少量多次’。”
在购买选择方面,李居权建议选择无碳酸气、无咖啡因、无酒精的饮料。因为碳酸气会引起胃部胀气和不适;咖啡因有一定利尿作用,会加重水分丢失;咖啡因和酒精还对中枢神经有刺激作用,不利于运动后的恢复。
另外,运动前后严禁饮用冰水,最好是10℃左右;高血压患者宜多喝运动饮料,否则容易导致血压升高。李居权说,如果没有大量出汗也不必喝运动饮料。另外他还送给大家一个可以自己调制的运动饮料配方:800ml容量运动水杯一个,放入50g糖(最好选用添加了维生素的葡萄糖,超市药房有售),2g盐,蜂蜜适量,柠檬汁适量(可根据个人口味选择相关水果榨汁,以酸甜为主,或者直接购买自己喜欢的果珍),再加入温水即可。“这样的运动饮料可根据个人口味调整,既经济实惠又适合本人口味。”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