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依法治污、综合施策,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
(九)推进清洁空气行动。全面推进大气复合污染综合整治,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严格控制燃煤、工业废气、机动车、扬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切实减少灰霾天气,提高公众对大气环境质量的满意率。建立新增项目新增用煤量调剂和替代机制,逐步减少原煤消耗,中心城区全面禁止燃煤锅炉,全面淘汰高污染燃料,到2016年,禁燃区范围扩大到所有县(市)城区。实施绿色低碳交通行动,鼓励购买油电、油气等混合动力的环保汽车,提高清洁能源车辆的比重,到2016年,中心城区建成加气站20座以上,公交车、出租车、港区集卡车清洁能源化比率分别达到53%、75%和50%以上。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力度,加强车辆环保管理,逐步提高油品质量,到2016年,基本淘汰“黄标车”。强化燃煤电厂、钢铁、水泥等工业粉尘治理,控制石油、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实施港口粉煤尘封闭式装卸,全面开展餐饮油烟污染、垃圾无序焚烧、农村秸杆焚烧等综合治理。严格实行施工现场、渣土运输、道路保洁管理,防治扬尘污染。
(十)推进清洁水源行动。围绕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目标,严格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大力开展城乡河网水环境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推进库区生活垃圾、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治理,到2016年,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5%。推进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和维护提升,实施截污纳管、清淤疏浚、补水提质、护岸绿化、生物防治等工程,打通“断头河”,拓宽节点河道,增加外围补水水量,努力实现水质透明度明显提高,综合污染指数有效下降,沿河环境亲水宜人。继续推进农村“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到2016年,全市乡镇以上河道治理率达到65%。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到2016年,县以上城市全面建成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相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乡镇基本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污水处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控制地下水资源利用强度,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力度。
(十一)推进清洁土壤行动。全面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加强对电镀、造纸、化工、塑料等重点防控行业、重点防控区域、重点企业的整治。加大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和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力度,加强废物原料进口、废旧电器拆解监管,严格控制持久性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扩散。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推广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执行养殖区域和养殖总量“双控”制度,推广畜禽养殖生态化、循环化模式。实施农产品产地土壤监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推广使用有机肥,加强对污染耕地的治理和修复。
(十二)推进清洁海洋行动。严格落实入海污染物排放控制制度,强化工业、农业、生活等陆源污染治理,加强海洋工程、海岸工程、造船业、拆船业和海洋倾废监管,推进排海企业废水治理设施达标改造,实现持证排污达标排放。严格控制船舶污染排放,完善防溢油应急体系。发展海洋生态养殖,整治近海和滩涂水产养殖污染。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对生态敏感海域实施实时监控,提高海上环境事故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四、坚持共建共享、提升品质,着力建设最美人居环境
(十三)科学规划建设人居环境。牢固树立城市发展的科学理念,突出品位特色,注重城市色彩,讲求细节建设,使城市格调、空间布局、建筑景观具有鲜明的宁波特征、宁波印象、宁波标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推进城乡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生态规划相衔接,统筹区域、功能片区之间规划,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形成网络化、组团式、紧凑型城市空间格局。加强城乡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着力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十四)强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始终坚持一流标准,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和“清爽行动”,整修城市出入口、主干道沿线、铁路沿线、老旧商务楼宇,整治脏乱差、占路摆摊等现象,规范渣土、建筑垃圾处置,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配置马路家具,不断提升城市形象。深入开展城市治堵行动,到2016年,基本达到全国“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创建要求,更加方便群众出行。加强“数字城管”建设,落实专业规范和作业标准,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十五)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中心镇、小城镇规划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住房集中改造,加快撤并小型自然村、空心村,加快边远山区海岛、地质灾害点和库区生态移民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强化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相对欠发达村庄和整乡整镇成片连线的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公益性墓地生态化、绿色化改造,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等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交通、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创建绿色城镇和生态示范村,保护特色文化村落,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十六)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节约意识,引导适度消费。推进绿色低碳社区建设,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引导规范绿色产品生产,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鼓励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推动个人、家庭和单位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遏制浪费现象和不文明行为。
五、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着力彰显山清水秀的生态风貌
(十七)构建以四明山为重点的绿色生态涵养区。严格实行四明山区域分类保护开发,依法查处乱砍滥伐和毁林种植行为,严禁25度坡度以上毁林种植花木,切实保护自然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四明山区域的地形地貌和饮用水源安全。重视天台山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合理开发。积极发展碳汇林业,不断强化生态公益林建设,推进林相改造和宜林坡地退耕还林,推进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强化废弃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到2016年,基本完成露天开采矿山的整治、复绿及景观修复工作。
(十八)构建以象山港为重点的蓝色生态海岸带。严格落实《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切实加强杭州湾、三门湾区域海洋保护。积极开展自然岸线、岛礁、海湾、海岛植被的修复保护,推进韭山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渔山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逐步恢复海洋生态功能。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强化生活岸线规划保护,严格控制海岸带开发强度。加强重要海域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大力实施沿海防护林提升工程,建设滩林堤结合、生态缓冲功能明显的滨海生态走廊,充分展现千里海岸的生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