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桥镇北面5公里的姚江边有座西渡坝
高桥附近古驿道上的凉亭
高桥下之水来自四明山,《四明丛书·鄞县志稿》说:“鄞县西乡河渠,其源有四,源出大雷诸山。”龚国荣摄
高桥草席助宋军打赢金兵
不过,最使高桥声名远扬的还是南宋初年发生在这里的一场阻击战。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兀术率部南侵,负责长江岸防守的南宋丞相杜充投降。十二月初,金兀术从安徽宣城直扑临安(杭州),高宗赵构为躲避金兵锋芒,仓皇逃向明州。稍晚一步,驻守会稽(绍兴)的浙东制置使张俊主动放弃守地,也逃避到明州,且向赵构提出要求“扈从”出海。赵构不予答应,许以封王爵,要他强守明州。此时张俊内心不禁害怕起来,他对谋士说:鞑靼人太能打仗了,我怎么敢骤然应战?
就在张俊踌躇不决之时,突然明州冒出一个“隐居的大侠”,其人大名刘相如,他悄然来到张俊身边,动用三寸不烂之舌,既晓以忠义大节,又告以个人利害,居然把张俊说得活动起来,下定决心要在明州备战应战。他们在高桥至明州的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抗金布告,号召士民奋力抵抗金兵入侵。十二月二十日(即1129年1月26日),金兀术派其将领阿里、蒲卢浑(这是两员金军名将,宁波有些书籍、文章误将他们视为一人)率领“铁骑”四千余名追击赵构,一路经过会稽、余姚,取道兰溪、车厩,直抵鄞西广德湖北,然后分驻于湖畔田舍。除夕那天(2月9日),金兵决定攻打宁波西门。当“铁骑”行至高桥地段,筑垒迎战的张俊部将刘宝即率部迎战,刚一接仗就遭挫折,损失党用、邱横二将,幸亏统制杨沂中(高宗赵构曾夸杨是他的“郭子仪”)、田师中等率水陆两军投入战斗,双方打得十分激烈,受损的刘宝部也整军再进。此时,身为统帅的张俊采纳可能来自刘相如的计策,采用巧妙的“席草铺地”战术来对付金军铁骑,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所谓席草铺地,就是把从民间搜集来的一叠叠草席铺在从高桥到驿站景安铺之间的地面上。当时,虽然疲惫但不可一世的金兵马队汹汹而来,马蹄践踏在草席上,纷纷打滑蹶倒,两旁宋军立刻蜂拥而上,箭射刀劈,杀得金兵丢甲弃盔,仓皇逃窜,死伤达一千余人(有说二千余人)。金兵不认识明州草席,质问这“滑子”哪来。后来经辗转流传,本地人也学着将草席叫作“滑子”了。其实这是金兵孤陋寡闻,古代方志说过:“甬东里(鄞西)多种席草,民以织席为业,名著四方。”明州种植并编织草席的历史很悠久了,西汉时期草席就已经享有盛名,外界传说“明席”的珍贵程度跟东北的人参“齐侔”。开元天宝时“明席”就已出口到高丽,金国想必也有流入。
正月初二(2月11日),伤亡惨重的金兵孤注一掷,从广德湖出发,全力攻打明州城。遭到张俊与明州知州刘洪道的有效抗击。史载,张与刘二人坐在城楼上诱敌,同时“遣兵掩击,杀伤大当”,好多金兵逃遁时失足跌落在田间或河中。当夜,阿里、蒲卢浑带败军拔寨离开,暂驻余姚,急忙向金兀术乞兵,约期再攻明州。
在南宋初期,张俊还算是有一定抗金能力的武将,只是其人热衷聚敛财富,时有怯战表现,因此饱受史家的抨击。史载其对明州百姓“颇事卤掠”,“出城,以‘清野’为名,环城三十里皆遭焚劫”。他在肆意抢掠明州百姓财物的同时,竟假托赵构有旨招其“扈从”,第二天就尽率其军退避至台州。于是金兵遂在正月十六(2月25日)大肆抢劫烧杀,奸淫罗掠,使当时富饶美丽的明州变为一片焦土。宁波籍史家抨击说:“张俊实为罪魁!”“后但称高桥之胜,反于其地立祠”,极为不妥。他们认为不能以一次高桥之战的胜利就掩盖张俊的残暴、贪婪和懦怯。至于后来张俊迎合秦桧陷害岳飞,被铸为四座铁像之一,跪在西子湖畔岳坟,那也是咎由自取。
若干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此后南宋政权论功颁奖,有为张俊等建庙宇之举。全祖望说:从明朝以来,舆论倾向拆毁张俊庙,但全氏认为庙可以不拆,“菩萨”(祀主)则必须更换。第一换上侠隐刘相如,第二换上统制官辛氏兄弟,是他俩平定了一次内乱。第三换上奉化李、董、任三义士,他们成功打退了金兵。第四换上英勇牺牲的党、邱二将。第五换上统制官张公裕,他在碕头海战中击退金兵。第六换上慈溪知县林叔豹,他抗击金兵,杀死一批金军官兵和伪官。第七换上新任明州知府张汝舟。他以百姓苦难为重,不顾皇帝看法如何,在迎接赵构銮驾时“应奉简俭,粗完而已”。不知赵构出于真心还是假意,张汝舟为此被表扬能够关心民间疾苦,得到提拔。
这张汝舟是谁?晚清著名学者缪荃孙对全氏文章注解说:张汝舟,毗陵(江苏常州)人,就是世上所传的李清照改嫁的丈夫。缪荃孙还强调说:由此看来,张汝舟其人也是个佼佼者。在史学界和文学界,对于李清照有没有改嫁张汝舟?此张汝舟是否彼张汝舟?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如果那个被李清照贬斥为“驵侩之下才”的张汝舟,其塑像真的坐上了宁波高桥的庙堂,那会获得怎样的反响?真很难想象。幸亏全氏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张俊庙也没有被拆毁的记录,但庙像被改造倒是有的。听说高桥同安村马浦东有座建于南宋的锋头庙(俗称为“风洞庙”),曾祭祀张俊、杨沂中,但“红脸神像”被指是《封神榜》里的黄飞虎,此庙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除。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