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微博给了艾伟灵感。“2010年,大约温州动车事件时我开始上微博。在微博上扑面而来的是这个时代的问题和矛盾。这一定程度上给《盛夏》以启发。”最终,他把微博和动车事件写进了小说。“当然,动车事件仅仅作为时代的印记像浮雕一样放在小说的背景里。小说是完全虚构的,只是基本材料和现实生活相关而已。”
至于如何将片段的灵感和偶发的事件,组成一个有机的小说情节。艾伟告诉记者,《盛夏》有三条线索,让看似根本不可能的纠葛最终息息相关,极富戏剧性。
谈题材:“用文学方式处理新闻”
在《盛夏》中,有很多细节和当下社会现状联系紧密,微博、律师等均有涉及。艾伟觉得,这并无不妥。作为一部书写当下的小说,自然会写到这个时代的焦虑、不安和无名躁动,写到这个时代的各种事件。“我要做的是用文学的方式处理它们,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新闻上。”
此前余华在新作《第七天》中,也把种种荒诞的现实新闻写了进去,却被指是“串烧”,是在消费残酷现实。
虽然还没读过《第七日》,但艾伟并不认同“小说消费现实”的说法。在他看来,小说关注的是人性及人的复杂性。“写现实时,我感兴趣的不是现实的事件,而是面对现实的人的选择和情感反应,以及人在事件面前的可能性。也就是说这个现实要进入人物的内部,让它和人物内部紧紧相连,让现实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复杂性合二为一。”
在艾伟的内心,他依旧相信善、勇气和尊严都埋在中国人心中,“我试图让人们看到我们的内心其实是多么地向善,从这个意义上小说里有感动,有所谓的‘正能量’。”
谈宁波:“希望笔下人物
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
《盛夏》发生的地点是“永城”,和《风和日丽》一样,里面还出现了和义路、南塘街、西门桥等地名,甚至望海茶等宁波名产,这让记者倍感亲切。
艾伟解释说:“永城是甬城的谐音,在小说中写入宁波的街巷地名也都是我有意为之,算是我为我居住城市的(作)一点贡献。”他告诉记者,有一些宁波读者,读了《风和日丽》后在网上留言,说没想到宁波的石库门房子有那么动人的故事。“我想虚构就有这样的功能,让大家在现实生活之外,进入想象的世界。”
艾伟希望,他笔下的故事有足够的生命力,杨小翼和柯译予等人物能成为宁波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这也是虚构的力量,虚构人物有时候会比芸芸众生活得更久远。”
□记者 张磊杰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