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秋节,团圆是唯一的期盼。再忙不能忘记家人,再远不能忘记家乡,即使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也会凝聚浓浓的亲情。今年中秋,我们走进5户平常家庭,从他们的团圆中感受到传统佳节的快乐、幸福。
爱心家庭欢度佳节
人物:林锡光
20日,农历八月十六。下午4时半,林锡光从菜场买来一条鱼、一块五花肉和一些蔬菜。“女儿、老婆都在家,晚上做几道家常菜,一家人吃顿团圆饭,然后到小区花园赏赏月。”说话间,林锡光爽朗的笑声不断。
回到家,林锡光走进厨房忙起来,妻子和女儿正打着电话。这些年,家里和景宁的4个小女孩结对助学,中秋到了,妻子和女儿正挨个给她们打电话,道一声祝福。林锡光说,对于本地一些经常往来的孤寡老人,即使再忙,逢年过节他们也会提前准备好礼物,上门慰问。
“早上一家人去天一广场转了转,下午去看望了家中的长辈。”林锡光说,中秋节那天妻子要上班,只好推迟一天过。“宁波人过十六,今天才是顶顶正宗的中秋节”。
这是一个爱心家庭,他们的故事曾经收录在宁波“三百人家”中,展示在上海世博园区的宁波滕头馆。结对助学、扶贫帮困,都有他们的身影。好几个中秋节,他们都没在家里过,而是奔波在外忙于爱心活动,“不在家过中秋有些遗憾,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对于林锡光而言,今年的中秋节意义很不一样。他终于可以一展身手,做一顿像样的中秋团圆饭,一家三口也能一起赏月、吃月饼了。
说起这些年来的慈善行动,林锡光就一句话:“这很快乐,妻子、女儿也都高兴。”耳濡目染父母的爱心与执着,女儿林茂华从小就做慈善义工,课余时间经常和同学一起去敬老院、孤儿院等开展爱心活动。
晚上8时,圆月当空,一家三口走在小区中庭,吃着苹果和月饼,一起赏月,林锡光一脸满足和幸福。
敬老院里热闹团聚
人物:胡平方
中秋佳节来临,在江东颐养园,82岁的胡平方和老伴李月娣一大早就守候在床头柜一侧的电话机旁,等着在上海工作的外甥打来电话,“中秋节这样的特殊日子,孩子肯定会打电话过来,记得很牢呢!”
胡平方和李月娣在颐养园已经住了2年多,这里吃喝不愁,生活质量挺高。为了不让老人感到孤单,4个儿女平时都会轮流过来看望,每年中秋节还会携儿带女抽出时间过来陪他们一起过节。
二老把房间装点得很有家的味道,放了好几张桌椅,“孩子们经常来,这样更像个家。”胡老伯说。
当天,除了孙女、孙女婿、大外甥、外甥媳妇在外地赶不过来,胡老伯的其他家族成员都先后来到了颐养园。
“外公,节日快乐,最近身体好吗?”小女儿胡秀珊带着丈夫和孩子先到了,小外甥是个医生,一进门就关心地询问起了外公的身体状况,又是搭脉,又是量血压。
胡秀珊利索地从保温盒里拿出了两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对身边的母亲说:“这是今天早上刚做好的,老爸最喜欢吃了。”她说,虽然园里伙食不错,但父母都患有糖尿病,有些甜的菜不能吃,所以她们兄弟姐妹几个每次过来都会带点菜。
没过多久,胡老伯的儿子胡先生带着妻子也进了门。人一多,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就被挤得满满当当。住在隔壁房间的王阿婆,听到邻屋的欢声笑语,也忍不住跑来串门,“老胡啊,你们老两口福气好啊,今天孩子们都到齐了?”
“就差在美国的大孙女了!毕竟远啊,哪能说来就来呢?”大孙女从小由胡老伯夫妇带大,现在美国的大学里教书。
“阿爸,就知道你想孙女和重孙子了。以前打电话只能听见声音看不到人,今天我们换个花样。”说着,胡先生从公文包里拿出了一台IPAD,通过无线网络,登录了SKYPE聊天工具。看到屏幕上出现日思夜想的孙女和可爱的重孙时,胡老伯老两口都快笑得合不拢嘴了,“现在的科技太先进了,隔这么远都能面对面说话。稀奇,太稀奇了!”
“第二故乡”过节
人物:余际成
中秋节晚上6时30分许,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姑姑家吃过团圆饭后,外来务工人员余际成骑着摩托车,载着妻子和儿子来到邱隘镇文化广场。此时,广场上已是人头攒动,跳舞的、嬉闹的、散步的……好不热闹。
余际成来自四川省纳溪县,今年39岁,已在宁波工作了近十八年,几经辗转,一家三口终于在邱隘镇沈家村落了脚。这些年来,为了省来回的路费,他很少回老家,每年中秋节也基本上在宁波度过。“爸爸妈妈年纪都大了,虽然想他们,但没办法,只能在电话里和他们说说话!”余际成说。
对余际成来说,今年中秋节有些特别,他的姑姑从四川老家来到了邱隘。于是,他决定到姑姑那边去过节。
姑姑张罗了一大桌饭菜,余际成的表弟、堂妹也赶过来了,饭桌上的闲聊成了大家最开心的时刻,这是余际成和亲人在异乡过的第一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
吃过晚饭,余际成和妻儿像往常一样赶到镇文化广场。这些年,他不仅学会了各种广场舞,还兼职管理广场上的音响,每天晚上6时半为前来跳舞的居民播放歌曲成了雷打不动的安排。“这里文娱活动很多,夜生活也很丰富,认识了很多朋友,每天都不会无聊的!”余际成说,当初选择在邱隘定居,也正是看中了这点。
现在,余际成在潘火街道一家建材公司上班,妻子则在邱隘镇打工,两口子一年收入有十二三万元,供儿子上学不成问题,日子越过越红火。余际成说,虽然远离家乡,但他已从心里把邱隘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期待更齐全的团圆
人物:姚祥庆
“宁波人的说法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入乡随俗,今年我们也过了个十六中秋节。”说话间,姚祥庆已将热气腾腾的火锅端了出来,儿子姚昊敲着碗筷便窜了过去,晚上8时,他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
中秋佳节,本该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明月。可姚祥庆说,过节店里反而更忙,也就这个时候全家人才得以聚首。
姚祥庆是安徽人,有两个儿子。他和妻子在潘火街道紫郡小区开了家杂货铺兼水果店,生意不错,“早上6时开门,一直到现在都没停过”。姚祥庆的妻子一直守在收银柜前。姚祥庆早上出去进货,便将儿子送到表哥家,委托他们照顾,晚上天黑才去接回。
姚祥庆从老家出来谋生已有10个年头,“当年出来时,小儿子还不满一周岁,今年是我们跟他一起过的第一个中秋节。”搞过装修,摆过地摊,他干过很多行当,直到2008年在这里开起小店才稳定下来。去年开始,店里的生意日渐红火,收入稳步有增,夫妻俩就想把两个孩子接到身边来,“大儿子成绩很好,年年都得奖,总考第一第二。”
说起大儿子,姚祥庆一脸自豪,可是老家的小学六年级才有英语课,大儿子转到宁波读书,英语肯定跟不上。考虑再三,他们还是把大儿子留在了老家。小儿子姚昊读三年级,今年姚祥庆把他接到身边,转入东南小学读书。“可孩子并不是很开心,总是念叨着哥哥。”姚祥庆说。
“我忙着进货理货,妻子要打秤收钱,两人都很忙。”7时多儿子回来后,一家三口总算团圆,来不及做菜,姚祥庆简单整了个火锅,三人围在一起便开吃了。
“不知道老家的父母现在睡了没有,什么时候在宁波买套房子,把老大和他爷爷奶奶都接过来,那就好了。”对着窗外的明月,姚祥庆说,工作再苦他都不怕,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是他最大的梦想,也是他最大的动力,“希望来年的中秋节,父母和大儿子也能过来,一起过个更全的团圆节。”
中秋节第一次轮休
人物:姚红军
“这是从警15年来,我第一次在中秋节轮到休息。”姚红军说。 作为一名交警,逢年过节坚守岗位是家常便饭。这个中秋小长假,全区有三分之二交警上路执勤,还有不少人备勤,姚红军“幸运”轮休。
“刚到交警大队,我管的第一条路是鄞县大道。”姚红军回忆说,当时鄞县大道开通不久,路况好,车速快,堵车现象很少。他管的第二条路是天童北路,从鄞县大道路口到永达路路口,沿途有6个路口,路段长2.6公里。在钟公庙交警中队的几年,他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条路上度过。“非机动车和行人多,‘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普遍。”姚红军说,每天早上7时30分和下午4时30分,他都会准时到路口疏导交通。
“哪里堵了跑哪里,随时待命。”姚红军常常加班,尤其到节假日,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天童北路是全区最繁忙、车流量最大的两条道路之一,而且是进入市区的“咽喉”。姚红军今年开始承包这条道路,考虑到中秋期间交通流量一定很大,节前他并没打算休息,可中队指导员王荣华一本正经地对他说:“有同志们在,你放心地去休息吧!”
虽然离余姚老家不远,但平时根本没时间去看望上了年纪的父母。今年中秋节难得轮休,做教师的妻子听说后,特地上超市采购了一大堆月饼。
一大早,姚红军便带着妻子和女儿赶赴余姚同父母团聚。
“爷爷奶奶,我们来看你们了。”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拉着奶奶说个没完。
“听说你们要来,可把我们高兴坏了。”二老高兴地说。
皓月西上,一家人摆开月饼、水果,畅谈身边喜事。 姚红军说:“去年中秋节在单位值班,今年中秋节回老家和亲人团聚,一起吃饭、赏月,感觉月圆人团圆,亲情最宝贵!”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