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正文

贝发集团:“两化融合”打造竞争新优势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0月09日 09:03   【 】 【打印
0

  这几天,贝发集团信息中心正在忙着将模具制造过程纳入信息化管理体系。在信息化大发展的浪潮中,贝发集团大胆尝试对传统制造工艺和设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改造,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经过我们‘两化融合’的第一阶段改造,现在我们只需要6个人就能实现1天做10万支笔的产量,而且产品生产过程全部监控,良品率达到接近100%。在制笔行业中我们处于领先地位。”贝发集团制造总监胡冬说。

  曾经:人多效率低浪费重

  贝发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制笔企业,员工数量最多时达到5000余人。贝发也是国内较早实施信息化管理,上马ERP系统的文具企业。但由于ERP并未对生产过程进行自动化和信息化改造,传统ERP对贝发在生产环节上的改进并不明显。

  “在我们传统的生产线下,每道工序如进料、注塑、装配、印刷、包装、物流、堆放等都是分散而独立的,这样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岗位去处理,而且互相之间还需要物流搬运来连接,生产效率并不高。”胡冬告诉记者,由于各个工序各自为政,生产物料之间也出现不匹配现象,各个工序的生产进度也并不一致,物料存在浪费现象,而且需要大量人手。一条生产线运作下来至少需要30个人以上,并且需要堆场、过渡仓库等空间的配合。由于每个工序使用大量人工作业,整体产品合格率也不稳定。

  “在我们传统生产线上,劳动效率相对较低,生产周期长,生产10万支笔至少需要33个工人用3.2天时间。

  改进:“两化融合”提升效率

  为了应对“用工荒”局面,减少用工岗位并提高劳动效率,贝发集团于2009年启动生产线改造计划。目前,贝发制笔柔性生产线已进入第三代优化,实现了制笔过程的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各工序高度协同生产、物料自动流转。

  第三代柔性生产线在去年投产后,消除了生产过程中的运输、物料堆场,实现了生产工序的统一,大大改善了制造效率并实现了人工替代。监测数据分析显示,在这条柔性生产线上,生产一支笔仅仅需要3.5分钟,以往需要33个一线工人花3.2天才能制作10万支笔,现在仅仅需要6个人花1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而且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以前我们的人均产值是每年40万元,现在这条生产线上我们的人均产值可以达到150万元。”胡冬用一组数据有力地证实了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信息化改造的效果。

  不过这仅仅是贝发借力自动化改造传统制造业的一部分。从去年以来,贝发又启动了新的信息化改造柔性生产线的行动。这次贝发在柔性生产线上的各个控制点上增加了传感器,并增加了中央控制台,使得各类制造数据能够自动传送到中央控制台并实现远程控制,生产线故障自动记录和申报、生产进度数据和产品信息自动在中控台显示。今年5月,贝发完成了对柔性生产线的信息化改造,两化融合又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经过这次改造后,我们整个生产过程将基本实现自动化,人工将继续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只需要人工进行巡逻就可以了。”贝发集团信息总监陈朝春告诉记者,“今后如果跟模具设计制造环节实现联网的话,那样从产品设计到制造完成,全程实现自动化生产。安排生产任务只要备好原料,然后根据一个图纸、点几个按钮就可以实现了,可控性和计划性更强。”

 [1] [2] 下一页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