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昨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反映我市发起“最后一公里”攻坚战,推动行政审批大提速的报道,宁波日报今予以全文转载。
“以前企业来办证,得面对面解释半天,然后企业折回去准备材料。现在我们做了份通俗易懂的标准化流程,连外行人看了都一目了然。企业照这个去做,一次就可过关!”
———质监局行政审批处干部 章金华
人民日报杭州11月30日电(记者王慧敏 顾春)“快得让我不相信!”宁波爱柯迪汽车零部件公司总经理张建成感慨:2005年初创公司,前后跑了大半年才拿到施工许可证;3年后扩建车间,5个月左右办妥审批;而这次,从土地摘牌到拿到施工许可证,只用了17个工作日。
宁波行政审批为何变得如此之快?
“破除‘肠梗阻’,打通审批‘最后一公里’!”宁波市委书记刘奇道出秘诀。
宁波近些年一直加快行政审批改革,但是“肠梗阻”依然存在:有油水的项目争着批,无利可图的互相推诿。就执行的实质情况分析:明的在窗口的审批权早下放完了,暗的在部门的审批权仍被攥着不放……从年初开始,宁波发起了“最后一公里”攻坚战。
前面程序走完,部门那个“关键”的章还是难敲。对此,宁波彻底调整部门设置,一个局所有审批权限调整撤并到一个处室;拥有审批权的处室带上公章,到行政服务中心设窗口。市民陈贤梅对“方便”深有体会。她加盟了一间连锁药房,本以为要多处跑腿盖章,没想到在行政服务中心的药监局窗口,当天就办好了药品经营许可证变更登记。原来,市药监局将分设在5个处室的审批权归到行政服务中心内的审批处,公章就放在这里。
目前,在被称为“阳光大厅”的宁波行政服务中心已经归拢93.38%的审批事项,除了必须由市长办公会议审议决定、群众基本不接触的冷门事项等以外,部门审批权基本实现了在阳光大厅“应进必进”。
“最后一公里”,也可能堵在“相关事项”、“其他材料”上面,让办事者一头雾水来回折腾。宁波的对策是制定标准。一本本厚厚的“宁波标准”几乎囊括了市级审批部门日常涉及的所有审批项目,所有模糊条款全部用数字量化,办事群众一看就明白程序和要求。
目前宁波已编制了564个事项、1028个子项的审批标准,全市一年有900多万件审批事项,90%以上按“一事一表”的标准流程审批。
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仅意味着要让群众办成事,还要做到应办尽办———对法规打架、政策冲突造就的难题,要通过创新办法去突破。宁波把这种突破称为“流程再造”。就是说,遇到难题,各部门不能拿出一纸红头文件一推了之,而是必须重组原有部门职能和服务流程,共同拿出方案,直到破题。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南塘河项目,按规定,绿化率要达到30%,可老街区绿化面积狭小,绿化率最多只能达到5%。情况反映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后,相关部门迅速启动“流程再造”———将南塘河一期、二期两个工程合为一个项目,利用二期工程面积消化一期不足,保证了南塘河一期工程顺利开工。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