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俞志华:守望甬剧草花戏的“俞家婆婆”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3年12月08日 07:33   【 】 【打印
0

  传承:令人捧腹的“俞家婆婆”

  “东方日出红火火,房里厢走出我胡阿大。自从嫁到这里媳妇做,算算年头有廿年多。可惜夫妻难到老,老头子十年之前见阎罗。总算得这户人家有结果,我给他生下儿子有两个。阿大忠厚人老实,百依百顺孝敬我。二儿子相貌好人聪明,人家叫他是呆大”。

  这是俞志华在其自编自导的甬剧《婆媳和》中反串老旦时的“开场白”。

  “她”捏着佛珠,踩着小碎步,跷着兰花指,或怒目圆睁,或击掌撇嘴,把婆婆胡阿大的颐指气使、专横跋扈演绎得惟妙惟肖。

  《婆媳和》讲了婆婆因为新婚儿媳曹珍珍与自己生肖相冲,因此对其百般虐待,直到将她驱逐出门。后来,二媳妇张银银为了使婆婆回心转意,婚后以同样的方式故意刁难婆婆,婆婆只能逃到兄弟家中。当婆婆身患重病时,在舅父家避难的大媳妇曹珍珍以德报怨,精心侍奉。婆婆深受感动,从此一家人和睦相处。

  2010年8月,上海世博会期间,在兰心大戏院演出《婆媳和》时,上海的甬剧迷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当时,兰心大戏院的负责人邀请俞志华翌年6月赴沪,参加戏院百年庆典。他如期而至,演毕谢幕,观众争相与他合影。

  《甬剧史话》一书中有一章节专门介绍俞志华,评价他反串婆婆一角,“风采不减当年,唱腔板式流畅,表演精深,舞台经验丰富”。

  作为一个男人,写戏和演戏中,如何做到精准地揣摩女人的心思,尤其是婆婆和儿媳之间微妙的关系?

  俞志华说,源于生活的积累与观察。

  他在水表厂、塑料厂工作的三十多年里,虽然脱离了剧团,却从未忘记过舞台。每年至少有3个月的时间,他都被邀请在宁波工人文化宫等地方演出。

  光阴荏苒,转瞬到了退休年龄,了无牵绊的他,心里最念的还是“草花”。于是,他回到家乡鄞州下应,和友人一起创建了民间甬剧团。

  他认为,甬剧有“清客”、“草花”两种风格,专业剧团演的剧目绝大多数是“清客”类,也就是小生戏。而“草花”风趣幽默,一个又一个的喜剧包袱,能让观众从头笑到尾,不生疲倦冗长感,“草花”艺术不应该被湮没,应当传承下去。

  传承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剧本,怎么办?自己上!学历不高的他,捧着字典,把脑海里活灵活现的舞台形象跃然纸上。

  写戏需要一气呵成,中断了再写,那股浑然天成的气就连不上了。为此,俞志华变换了作息时间。他习惯于深夜写作,夜深人静的时候总能迸发艺术的灵感,也适合发挥舞台想象。写戏的那几天,每天吃完饭,他就开始睡觉,睡到9点起床写作,一直写到第二天中午。

  几年来,他创作了清装戏《老爹泪》、《乡下贵发哥》、《烂冬瓜传奇》、《桂珍与桂英》、《连环案》,近代戏《上海滩上李家门》,现代戏《团圆以后》、《明月村》等大型甬剧剧本。下应甬剧团进而走出乡村,走进上海,声名远扬。

  如今,俞志华虽然年逾古稀,可他视甬剧为生命,且颇有观众缘,他的艺术人生正如日中天。

  因他在《婆媳和》里对婆婆入木三分的表演,鄞州电视台邀请他主持“桥头老三”栏目。他穿上戏服,扮上“婆婆”,主持的“俞家婆婆淘老古”很受观众追捧。

  今年9月,俞志华创作的反映百年老字号“王升大”创业史的《凤岙王升大》,巡演后反响很热烈。眼下,该剧与他创作的《乡下贵发哥》、《婆媳和》,正在参加我市第二届甬剧业余剧团优秀剧目展演。

  记者陈也喆/文记者王 鹏/摄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