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晚唐明州籍航海家张友信 头陀亲王的大唐之行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4月27日 08:16   【 】 【打印
0

《头陀亲王入唐略记》是一部日记。日本头陀亲王那次赴唐,配备了一位名叫伊势兴房的“秘书”,他用汉字行书体每天写作入唐日记,从大唐之行被天皇准行之日开始写起,写到第二年6月该“秘书”与多人一起归国为止,连注解合计在内,有近2000字。它不但是这次唐代中日两国交流的真实记录,也成了唐代航海值得珍视的可贵资料。

法名头陀亲王的俗家名叫高岳,是日本平城天皇的第三子,后看破红尘,在822年进东大寺成为一名“头陀”(意为“苦行僧”),于862年获得天皇同意入唐学习,同行的有贤真、宗睿一类名僧以及“船头、控者”等15名亲信,还有日本舵师建部福成、大鸟智丸,以及若干水手等,合计僧俗达61人。

头陀聘请的大唐舵师有张友信以及金文习、任仲元等三人。他了解到,张友信长期来往于中日之间的海上,熟谙航海。据《安祥寺惠运传》所述:公元847年6月22日,张友信驾船由明州望海镇(镇海)启帆,趁西南风,仅仅用三个昼夜便抵达了日本远值嘉岛那留浦(今日本五岛列岛和平岛)。这条新航路取东北航向,就是张友信开创的业绩,使中日之间航行大为便捷。为此,头陀亲王在862年10月7日郑重其事地要张友信替他打造一艘航海大舶。《入唐日记》记载此事说:“仰唐通事张友信,令造船一只。”“唐通事”是日本吏职,其职责是替日方就大唐人事作咨询以及沟通大唐旅日人员的联络。《续日本后纪》、《入唐五家个传》也同《头陀亲王入唐略记》一样对此作了记载。

张友信满口答应,尽快设计筹划,择日置料雇工,仅用8个月的时间,便打造出了一艘可供60多人乘坐的庞大而坚固的大船。

亲自掌舵赴明州

张友信成为头陀亲王的首选“舵师”,一开船就顺风顺水,众人都喜出望外。然后大舶离开鸿胪馆,至863年8月19日,停靠于远值嘉岛。9月3日,复趁东北风升帆航行,其速度很不一般,《入唐略记》说它“其疾如矢”,形容它跟射出去的箭一样快,那是多么的惬意!

但是,过了四日三夜,到9月6日下午未时(一时至三时),顺风现象消失了,恶浪铺天盖地迎面扑来。张友信临危不乱,知道根据前人经验教训,行驶到这条航线的中途,往往需要作一次深海锚泊,以等候顺向的潮水。他果断地下令收缩帆篷,向海底抛石锚停泊。可海水太深,石锚根本沉不到海底。他指挥舵师、水手们收起石锚,用特长的粗纲索(据《入唐略记》载:“纲长五十余丈”)捆住石锚,再次往海底下沉,幸运的是通过加长的石锚终于触到了海底,把大舶固定下来。经估算,大舶停泊之处的海水深度超过百米。

当时,一阵阵迎面撞击过来的海浪像小山一样,整夜都不曾停息,船舶似乎随时都有被粉碎和吞噬的可能。据《入唐略记》记载,船上僧俗张皇失度,惟有头陀亲王神色自若,没有一丝惊恐。不过据我看来,《入唐略记》的作者在描述“没有一丝惊恐”的人当中至少还应该加上张友信。

到了第二天早上,海上天气稍现亮色,风变小,浪也变得轻微;再看看太阳徐徐散发出来的光彩,张友信兴奋地告诉大家:今天顺风啦!

《入唐略记》继续叙说:“午时,遥见云山;未时,着大唐明州之扬扇山;申时,到彼山石丹岙,泊,即落帆下碇。”大船原来的航行目标是明州望海镇(镇海),然因逆潮偏离,天色又渐向晚,张友信他们只能在一处能够靠泊的山隅岸边停船。但这一千余年前的地名“云山”、“扬扇山”和“石丹岙”究竟在哪里呢?各种猜测都有,有的认为三个地名都在舟山,云山即舟山本岛,扬扇山即黄杨尖山,石丹岙即梁横岛,然而,虽然那时舟山也属明州,但毕竟梁横岛离望海镇太远,估计经验丰富的张友信把大舶停靠在舟山梁横岛这个偏远的地方,可能性很小。

宁波学者认为“石丹岙”应当是在今北仑的算山。据笔者考证,南宋《宝庆志》图册已经标有“算山”,算山村《胡氏宗谱》也曾称先人已经在唐宋时期定居于此,但“唐涂宋滩”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断言算山已经成为村落,还需要谨慎。

还有认为“石丹岙”在北仑昆亭洋沙山一带。“洋沙山”与“扬扇山”读音相近,再去查跟“石丹岙”音近的地名也会有,只是种联想很难说明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张友信选择在“扬扇山”、“石丹岙”靠岸,是明智的决定。这个地方距离镇海招宝山甬江口不会太远,因为头陀亲王他们等着要明州官府派人来核查来大唐的人数、贡品、货物等情况,一旦承蒙批准入港,就会立即驶船进入明州州治,再去越州,转往长安。

张友信应该熟悉这个地方,并且在这一带有良好的人脉。《入唐略记》写道:船近岸时,望见岸上有几十个人在喝酒。时已农历十月,但他们都乘兴脱卸外套,坐在椅子上。看到大舶过来,全都惊讶地站了起来,来到岸边。他们看到张友信,就向他询问来由,张友信告诉他们,这些人是日本国求法的僧徒,于是那些人一边感叹不已,一边派人上船慰问,并赠送土梨(猕猴桃)、柿子、甘蔗、砂糖、白蜜、茗茶等各种物品。头陀亲王跟张友信打听这些人的身份,张友信答道:他们是从事盐业的商人。亲王叹道:他们虽然只是普通商人,但是悠闲恬静,乃是高雅之人,难得难得。于是他封了若干谢礼,并回赠若干该国土物,以示谢忱。明州盐商却一概谢绝,一件都不肯收受。最后经张友信疏通,那些商人才接受了其中回赠的日本土物,金银财礼则全都退回。

留给后世的信息很少

头陀亲王入唐是为了学习佛法,但同时他与随从还携带有该国朝廷赐予的大量物资(赴大唐正使获赐丝六十匹、绵一百五十屯、布一百五十端,副使丝四十匹、绵一百屯、布一百端,其余随从也都拥有数量不等的赐予之物)。“贡”物只是少量,多数物资都用作就地交易,返国时他们将所购之物悉数带回。

除了头陀亲王,张友信及一干僧俗需等候季节性潮流到来,在第二年的4月回日本。这次航行虽遭曲折,但总算获得成功。不过有关张友信的信息似乎就此告终,人们不知道这位杰出的造船师、航海家最后的情况。只有另一位明州造船师、航海家李延孝死于海难,有过文字记载。

由于头陀亲王对在大唐学习佛法还不满足,没有与亲信们一起返回日本,而是带了个别随从人员,再经洛阳到达长安,取得前往天竺的官符后又南下广州,打算由海路前往印度。但因与周边失去联系,以致音讯全无,后来,据说死于现新加坡一带的海域中。

头陀亲王的大唐之行,让后人知道了宁波曾经有过像张友信这样在航海界的了不起的人物,也有可资纪念之处。

图片由作者提供

稿源: 宁波晚报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