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从灵桥路两侧和大沙泥街来的车辆就渐渐向这个路口汇聚,特别是从灵桥路北侧左转弯上琴桥的车流更是集中,渐渐排起了长队。不过,这个路口设有一个可变车道,在早晚高峰时只允许左转弯车辆通行,从而让左转弯车道增加到3个车道,极大地加快了车辆通行速度。
屠志龙站在路口指挥疏导交通,几乎没有停歇,嘴里的哨子嘹亮,双手不停挥舞指挥疏导车辆。记者在路边站了一个小时,双腿快要麻木了,屠志龙却依然精神抖擞。
直到晚上6点多,天色暗下来,这个路口的交通才渐渐变得轻松。
“今天还算早,遇到雨雪天气或者节假日来临,起码要忙到晚上7点多收工,迟的时候要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撤离路口。”屠志龙告诉记者,特别是交通最为繁忙的节假日前夕,他们往往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这完全得靠精神和毅力才能支撑下来。
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和毅力?屠志龙坦言,其实就是脑子里光想着疏导交通,不要出现路堵。“当人全神贯注的时候,站得久了也就习惯了,最难受的反而是撤岗以后,腰酸背痛、腿如灌铅,坐下来感到一阵虚脱,再站起来那就能飘了。”屠志龙风趣地形容那种境界为“腾云驾雾”,但其实,几乎每个“趴”在路面上的交警都在“苦中作乐”,他们许多人有腰椎间盘突出、沙眼、高血压和各种结石等职业病。
“革新精神”一直在路上
晚上10点20分,事故五中队民警郑开悦刚处警完回到单位,但他没有回办公室休息,而是坐在车上,随时准备下一次外出处警。
“我们的原则是保证10分钟内赶到事故现场。”郑开悦说,“中队一天平均要接四五十个警,所以我们一般都待在车上,这样能够保证在第一时间出发。”
10点22分,对讲机传来消息:联丰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有两辆车发生追尾事故。
6分钟后,当郑开悦和同事赶到现场时,两位事主已经自行调解完毕,离开了现场。
“在指挥中心的电话指导下,一些责任明确的事故,事主可以自行调解,在24小时内到就近的理赔中心处理。”回去的路上,郑开悦说,“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电子鉴证卡,是吴革新生前推出的,已经运行了3年多。”
在海曙交警大队,记者总能听到民警讲起吴革新。吴革新生前是海曙交警大队事故中队中队长,从警19年来,他兢兢业业,开拓创新,始终奋战在道路交通管理第一线,深受同事敬佩、群众喜爱,而在去年7月19日,吴革新因积劳成疾,在训练中突然倒地,因公牺牲。
吴革新虽已逝去,但他给海曙交警大队和社会留下了很多精神以及物质上的财富。郑开悦告诉记者,吴革新参与的另一项创新———远程事故处理系统,在他去世后不断进行完善,目前正在试运行,不久还将在更大范围推广。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