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刻印危在旦夕的古籍 捡拾起失落的“发明”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年05月15日 08:00   【 】 【打印
0

“原版书一定要按原版去做,保持原貌”

陈大师的刻字间,在他家一楼面西的小耳房里,几张案子靠窗摆着,上面放着木板和半成品,台案前面的空地,摆放着型号各异的雕刀。

陈义时凝神贯注地端坐在案前,低着头,胸部靠近案台,左手握住刀柄,用力地在梨木板上滑动。木板较硬,需辅以左手拇指推顶,切、划、顶、挑……原本平滑的木板,一会儿工夫,一个汉字便凸显出来。这既是技术活儿,又是体力活儿。

接李大东活儿时,陈大师既碍于老朋友的情面,又考虑到能在自己后半生的雕版生涯中,再创作些精品留下来。他今年69岁,李大东67岁,从做文化的角度看,也算是出活儿的年龄。

雕版印刷发展到今日,只有扬州、南京等少数几个地方还在做,从事的人员扬州最多也不过10人。陈义时的爷爷、父亲,以及女儿,几代都做雕版,家承绝技。

“李老师找到我,我们把它作为头等大事,很多活儿都停掉了,这样精品的版子,得认真做,保持原汁原味。雕版保存最长的有1300年了,我雕这个也可以传承下去。”憨厚慈祥的陈大师笑呵呵地告诉我们:“原版书一定要按原版去做,保持原貌。” 

雕版不同于普通木雕,虽然都是在木板上作业,但执刀、用力、雕法均有不同。由于从事雕版的人极少,真正懂其原理的并不多。比如宋版书表现的面貌常常是字大如钱,行格疏朗,线条流畅,神韵丰满。要把这些表现在木板上,原汁原味,难度极高。明代学者谢肇曾说:“宋刻有肥瘦两种,肥者学颜,瘦者学欧。”陈大师告诉我们:宋代的雕版字,每个笔画都有讲究,比如“心”字,左边的点要腰子点,弯环勾,中间是瓜子点,后面是兔眼点。即便是常用的“勾”,也分直勾、弯环勾、鹅头勾等,雕刻者既要熟练雕版技艺,又要对笔法熟知,雕刻的时候要十分小心。

承诺下,就意味着一种责任。在这寂静的工作间,甚至有些枯燥的环境里,刻字的进度很缓慢,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总共七部经卷,六万五千字,他用了四年零三个月时间。四个多春秋的时光,就是在刀尖和木板的刻划中流过,当最后收刀时,陈大师总算舒了一口气,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自己印制的古籍要保留千年

略显局促的房间内,李大东的学生周健、周海燕等人在刷版,台上放着雕好的板子,他们将特制的纸张铺在上面,刷子轻沾朱液,需用力在纸上刷,发出“嚓嚓”的声响,凹下的部分露白,凸出到纸上的便是朱字。

这是雕版印刷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手工印刷,手感非常重要,细微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分寸很难把握。待朱液稍加干爽,还要喷页、倒页、压平、折页、再压、齐栏、切割、上封面、上护页、裁页、打眼、装订。如同一曲交响乐,绵长的曲调中,充满着高低错落的音符,有舒缓,有低回,最终汇成一部完美的篇章。

在陈大师即将雕好第一部经卷时,很多人建议李大东用松烟墨,这种墨为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特制的,曾印刷过很多线装书籍。但印社是否给那么多,李大东心里没底。他琢磨还有没有比松烟墨更好的材料?最后想到了朱液。

可一般的朱砂色泽太艳,不大符合古籍沉稳古朴的面貌,能否达到他保留千年的设想,也很难说。最终,他通过朋友,购买到进口的上好朱液,决定全部采用这一印料。

印刷操作者,是李大东专门送扬州去学习印刷的学生,他们吃住在陈大师家,每天练习刷板子,一学就是半年,直到能独立印刷才回来。

“嚓嚓”的刷纸声,不绝于耳,回荡在那略显破旧的居民楼内,那是李大东的住宅。为印刷古籍,他腾出房子,另租他处。印好的经卷还没来得及装订,半成品堆得很高,不久将会装订成册。

印刷前,他把自己专门造的纸拿到扬州,让陈大师夫妻试,他们说:“从没刷过这么好的纸,颜色正,不起毛,怎么刷都没事。”这种专门用于雕版印刷的纸是用苦竹、麻、楮皮、三桠皮等原料配制而成的,比一般古籍用纸要厚近一倍,普通古籍的100张纸,用料定量是0.5-0.8公斤,而李大东的纸是1.25公斤。

在李大东的住处,我们见到他对刻印出古籍珍惜的一幕。在展示已经裱好的长卷时,他小心翼翼地从老楠木盒中取出,轻轻地铺展开一部分,据说总长有21米,扬州精裱。趁大家不注意,他三岁多的小孙子一下触摸到经卷上,只听“哇”的一声大叫,李大东一步跨过去,拎起孙子,照着小屁股就一巴掌,边打还边批评,随后用柔软的皮纸在经卷上小心擦拭了好几次,珍惜之情,可见一斑。

李大东向我们介绍说:“古籍可以随时阅读和携带,不受停电或病毒等影响。阅读古籍可以体会古人的味道。”为此,他正在运作,将承传上千年的传统经典用雕版的形式刻印出来,大多选用宋版雕刻,有《劝学篇》、《师说》、《道德经》、《孙子兵法》、《百家姓》、《千字文》等,很多是孤本。目前《劝学篇》、《师说》已雕好印出来。2013年,在东莞举行的全国图书年会上展示,被专家评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之再造精品。”

七部经过千辛万苦印出的作品,已赠送上海图书馆、上海龙华寺、广东南华寺、陕西法门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等处。上海图书馆专门组织典籍专家座谈,与会者给予很高的评价。专家认为:有人会造纸,有人会雕版印刷,但同时兼备的却少之又少,李大东将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实属不易。古法渐渐遗失,文明的碎片被他重新捡拾起来。

稿源: 宁波日报   编辑: 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