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大运河回洛仓遗址。回洛仓始建于隋大业初年,是隋炀帝在洛阳周边设置的“国家粮仓”,其主要功能是为城内的皇室和百姓供应粮食。周建平/摄
□记者 张磊杰
一个窖口直径达10米、窖深达7米的地下粮仓究竟有多宏伟,若不是亲眼所见,仅凭想象是无法体会的。洛阳与运河的故事需从记者眼前密密麻麻的粮仓群遗址说起!
运河俗称“运粮河”
中国大运河的概念包括3个部分: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全媒体行动的第十站没有顺京杭运河笔直南下,而是折弯先到洛阳,是因为言及大运河,就不得不提隋唐运河。
“正是隋唐运河最先完成了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南北漕运动脉,为后世奠定了‘弃弓走弦’开通京杭运河的基础。”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炬用其专业知识道出了洛阳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既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南北水路和东西大道在这里交会,两个线形文化遗产在这里相逢。”
在洛阳市内有一条美丽的洛河,隋唐大运河的古河道———通济渠便是由此出城南下。不过,探访洛阳运河遗迹的首站,王炬并没有把记者带往洛河,而是来到城外看粮仓。
“从历史上看,大运河的主要作用是将政治区和经济区连接起来,巩固当时的政权。在运河运送的众多物资中,粮食无疑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运河俗称为‘运粮河’。”王炬说。
一个仓窖存了50万斤粮食
那么,数量巨大的南方漕粮运至终点都城之后,又该如何储存呢?王炬指着前方一个硕大的“深坑”告诉记者,“就存放在这儿,仓窖里。”
若不是专家指点,一般人实难将一个个布局规整紧密的“深坑”与“国家粮库”、“天下粮仓”画上等号。在洛阳小李村、马坡村以西的回洛仓遗址,记者看到,考古复原图上显示的窖顶建筑部分早已没了踪迹。但已探明的71座仓窖排列规整,东西成行,南北成列,十分壮观。
“遗址保护区仅仅是回洛仓的一部分,据推算,整个隋朝回洛仓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其内仓窖约有700座。这是何等恢宏的一项工程!”王炬感慨地说。在大运河的运转体系中,仓窖起着重要的节点作用,它可以作为漕运的目的地,同时也是中转站。
走进仓窖遗址展示区,记者必须走上二楼才能俯瞰一个仓窖的全貌。
王炬说,“为了保持仓窖内干燥,工匠在修建时先用火来烧烤整个仓窖的壁面,然后在壁面上涂抹一层青膏泥,再用木钉铺设一层木板,最后在木板上铺一层席,之后才存储粮食。”因此,大多数仓窖底部有红色烧结面,少数仓窖底部有朽木灰。
回洛仓始建于隋朝大业初年,毁于隋末农民战争,而比之规模更大的含嘉仓则一直从隋朝沿用到了北宋。据史料记载,在唐代,全国主要大型粮仓的储粮总数中,含嘉仓占了将近1/2。
王炬说,在对含嘉仓的勘察中,曾发现其中160号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是什么概念?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在含嘉仓还发现了一块铭砖,上面记录了出土仓窖的位置、储粮重量、存入日期,仓吏姓名等信息。“可见当时粮食的储存已经制度化、科学化。”他说。
无论是回洛仓还是含嘉仓,充沛的储粮量如今都是“舟车所会”、“日夕流衍”的大运河漕运的印证。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