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十年逐梦今朝圆——写在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开通之际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来源: 宁波日报  作者: 冯瑄 徐昭   2014-05-30 06:35:23
0

  地铁工程涵盖30多个技术专业,涉及20多个职能部门。

  上下合心,其利断金。开工以来,它所面临的施工组织、房屋拆迁、管线迁移、交通导改等诸多“老大难”被一一破解。

  5年间,拆迁35万平方米、1000多户,宁波建立“以区为主、属地管理、市区联动”拆迁模式,刷新了“宁波速度”:90天,鼓楼站、大卿桥站100%搬迁;80天,江厦桥东站、舟孟北路站拆完交地。

  5年间,406次大型管钱导改,涉及电力、通信、给排水、燃气等25家权属单位……

  5年间,中山路始终未封闭施工一天,102次交通疏解。海曙、江东、鄞州三区交警部门数千人奋战一线,最大限度排堵保畅。

  如果说1号线的建设是一部心虔志诚、铸梦为真的史诗,那么撑起这部史诗的就是“一座桥”,它的名字叫“和谐共建”。

  地铁建设周期长,影响面大。如何减少信访、投诉、抱怨,保障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宁波提出“和谐共建”模式,即资源共享、活动共办、难题共解,最后达到和谐共建。

  2009年10月23日,轨道交通和谐共建动员大会上,8家施工单位及其驻地项目部分别与17个街道、39个社区签订了共建责任书。

  一个互相理解和支撑的平台从此搭建起来。

  2010年5月22日晚,天降大雨。舟孟北路站工地内不少泥浆随地面积水流进潜龙二村,造成小区道路泥泞,不少居民拨打投诉电话。很快,施工单位赶来,快速将小区道路清洗干净,一场“冲突”就这样化解。

  这5年,建设单位千方百计为百姓解“难”:噪音大了,调整工序;扬尘多了,工地安装洗车槽;交通拥堵了,建设者充当交通协管员、马路清障员……

  沿线街道社区也不甘落后。海曙中山社区为部分建设人员家属就业、子女上学牵线搭桥;樱花社区组建专门医务人员定期走进工地服务……

  传统佳节一分分温情,一场场电影晚会,一次次篮球赛、联谊会,彼此的距离在拉近,理解和支持在加深。

  5年来,和谐共建的队伍越来越大,沿线商圈也加入其中。

  因施工需要,鼓楼站和东门口站区间要做3次交通导改。沿线商户大力支持,本在拆迁红线外的台阶和旗杆“让”出了空间,加宽了交通疏导路面。“这样原本3次导改只要1次就够了,施工工期节约了半年。”1号线鼓楼站项目部书记潘树林十分感慨。

  “宁波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这番话道出了宁波地铁建设者的共同心声。目前1、2号线32个施工单位与沿线30个街道(镇)、101个社区(村)结为了“亲家”。

  “和谐”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它们架起了一座“同心桥”,推动着地铁稳步前行!

  站在地铁时代的入口,我们期待

  1号线来啦!

  站在地铁时代的入口回望:从启动筹建到规划获批,从开工建设到三线并进,轨道交通倾注了太多人的心血和牵挂。

  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听取专题汇报,实地检查推进建设,体验试乘并指导开通前筹备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考察调研,为地铁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沿线政府、街道、社区,“急地铁所急”、“想地铁所想”,开辟绿色通道,帮助开展群众工作,完善周边道路建设和环境整治;沿线百姓、商户积极配合,深明大义,“忍一时之痛,为长远便利”……

  正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同舟共济,最终使“地铁梦”成为现实。

  站在地铁时代的入口远望:我们有太多的憧憬和期待。

  我们期待着,1号线的开通,不仅仅成为缓解宁波城市交通拥堵的“利器”,更能加快构筑城市“公交都市化”。由于正点率高,发车间隔时间短,市民出行将更快捷、通畅,出行质量更高。

  我们期待着,贯穿城市“一核双心”的1号线,将不仅仅提升城市国际化程度,更能为城市格局带来一次新的变革。让宁波的发展跳出三江口,加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功能,加快市六区融合,引发“同区效应”。

  我们期待着,1号线能催生更多的新商圈。地铁通车助推了城西片区的发展,使得高桥和集仕港成为融入宁波都市的“桥头堡”。1、2号线途径的区域,二三级商圈将形成新的商业中心。

  我们期待着,地铁所到之处能“点石成金”,能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制造业、餐饮等行业发展。保守估计,每投资1亿元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可带动GDP至少增加2亿元,并在沿线打造出一条“黄金走廊”。

  今天,1号线一期工程的正式通车,为宁波地铁开启了新的篇章。2016年,宁波将形成“十”字形轨道交通骨架。待2020年,宁波将以三江片为核心,基本建成5条运营线路,总长173公里,一张放射状的轨道交通线网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宁波地铁,我们期待着,更瑰丽的远景。■本报记者 冯瑄 通讯员 徐昭

编辑: 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