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著名作家贾平凹访谈: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使命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来源: 宁波晚报  作者: 胡利江 摄 陈晓旻   2014-06-08 07:23:39
0

  按我当时的想法,是用回避的方式,以实写虚。那个时候比较年轻,也不顾忌什么,反正觉得把这些东西表达出来,把自己想写的表达出来,就写了。但是在当时,社会的道德极限容纳不了,这跟今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书中的性描写只是作为辅助素材和虚构人物的铺垫存在,并非主要内容,在整个作品44万字的总数中,它只有三四千字,所占的比例也是极小的。那些删掉的地方,原来就有内容,不是我故意留下多少个空白格子,是出版社的编辑怕惹麻烦删了那么多。其实,《废都》这本书的核心是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况和对整个社会的记录。

  记者:听说您写作必须要原型,就像画家一定要写生?那么《废都》中的庄之蝶有您本人的影子吗?

  贾平凹:对于作家来说,每个人物应该都折射有作者自己的东西,借别人的材料来表达自己的东西,可以说也许都有关系,庄之蝶身上当然有我的影子,但是不能说那个人就是我。

  创作中必须要有原型,这是我的一种写作习惯。像盖楼房一样,必须有几个大的深坑来灌柱子,上面才能盖楼房。这几个柱子在我脑子里就是那些原型,有原型后我在写作时,整栋大楼都可能是虚构的,但它跑不到这几个柱子之外,这些原型能把你撑住。如果没有原型,你就漂移开了,落不下来,落不到最实的地方。如果太空,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可能会采用变形、夸张的句子和情节,这在某些时候或许起到一些变形生活、反映荒唐生活的作用,但掌握不好就会变成对自己真正不了解、对最细部东西缺乏了解的掩饰办法。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来,他哪里熟悉哪里不熟悉。人和人之间、故事背后,它有最重要的“生活气息”在里面。你如果纯粹只写一个事件,但不到现场去具体了解,你获得不了它背后的气息。

  记者:您的每一部作品都很受关注,您自己最喜欢哪部?

  贾平凹:没有特别满意的,只有比较重要的。我写《废都》的时候40来岁,《浮躁》写于30多岁,《秦腔》写于50岁,《古炉》和《带灯》写于60来岁,他们都是我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大概每隔10年会有一个转折。有的人喜欢我年轻时候的作品,也有人喜欢我老了的作品。我自认为年轻的时候写作有技巧,人文的比较少,大多是从史书小说中看来的。年长了之后激情不如年轻时候,但结合的是自己生活、生命中经历感悟和提炼出来的智慧,智慧不是轻易就有的,它是日常生活中切实的体会,慢慢积累,看透了,了悟了的东西。

  记者:您的创作在中国文坛饱受争议,尤其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压力吗?坚持这种创作方式的动力是什么?

  贾平凹:现在再回想过去,自己也算是个坚强的人吧。这份坚持或许更应该说是一种执拗,那时候还是比较年轻的阶段,四十出头,当时经历的事情还不是特别多,各个方面的一下子铺天盖地。很长一段时间的压力,周围的人都在说,如果是一般的人肯定就压垮了,因为我表面上比较胆小,但是骨子里面还是比较倔强的。事情过后一想,人生也就这样了,如果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我就不在乎了,也是磨炼出来了。在某种程度上我觉得还是一种启发。实际上,我觉得从那个艰难的时代过来也是一件幸事。

  这段经历也让我悟出一些道理,作品只要按真实感受写出来,一时不被理解,以后总有一天会被理解。每本书都有每本书的命运,书和人一样,有的书一产生出来就有好命运,走得很顺当,有些书就特别艰难。《废都》一路走来是比较艰难的,后面的几本就顺当多了。

  记者:创作之余,您还喜欢书法、绘画、收藏等,这些爱好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贾平凹:我觉得搞创作的人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都需要能量很强大,才能创作出好作品。所以优秀的创作者需要吸收各个方面的营养。从纵向来看,一方面需要传统的东西,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有太多的文化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要对现代社会有充分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的作家都在讨论中西结合,传统和现代的融合问题,如何在现代的背景下让传统继续发展?民间性的东西如书法、绘画、收藏等都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农村有种土语说“会推磨子就会推碾子”,反正都是转圈。不管从事任何艺术,最高的境界是一回事情。要想把画画好,实际上也是表达,和文学表达是一样的东西,也是创造一种格局。音乐、绘画、舞蹈,最高境界都是一回事情。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是相通的,也是相互促进的。

  记者:听说您在创作一部反映中国人百年生活变化的长篇小说,可否先给我们分享一下?

  贾平凹:不是太长。大概今年的九十月份就可以出版,具体内容还是留些悬念吧。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