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三江视点 > 龚一鸣文集 正文
“行走大运河”网络日记(四十二)

辑里湖丝:从頔塘故道出发闻名世界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6-14 07:31:23   稿源: 中国宁波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辑里湖丝陈列馆

用辑里湖丝做的龙袍

  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南浔七里(辑里)村民多次改进缫丝方法,培育了名闻中外的莲心种,制成了三绪丝车等,因而辑里湖丝声名鹊起,杭、嘉、湖、苏所产生丝均冠以辑里之名。

  辑里湖丝以质优量多,畅销海内外;南浔则以江南蚕丝名镇载誉国际。到清同光年间,南浔因经营蚕丝贸易而成为富豪者达数百十家,他们所积累的财富少则数十万两白银,多则达千余万两白银。清末,史家称“整个湖州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将因商业发展而新兴的南浔与传统古老的行政中心的湖州,作了鲜明对比,也概括地表明南浔镇在湖州府的经济地位。

  “清朝时期,全镇至少有六成以上的农民以纺经为业,上海的91家丝经行中,70%为南浔人所开设。1847年上海口岸蚕丝出口总数为21176包,南浔出产的蚕丝占出口总数超过六成。”南浔区文物保护所副所长陆剑说。“到光绪十八年(1892)出口超过了十万担。在短短二十年,蚕丝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还是湖州辑里丝。”

  如今,南浔古镇的丝业会馆位于南浔镇南东街,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1054平方米,目前仍有西式石拱门和正厅建筑“端义堂”。丝业会馆是晚晴至民国年间南浔丝业公所的办公、议事之所,清宣统二年动工营建,民国元年落成。

  沿着頔塘故道,我在南浔古镇里找到了丝业会馆,里面摆放了许多珍贵的用辑里湖丝制作的服装。或许是了解了历史,橱窗里放着的那些用辑里湖丝制作的服装,看起来格外精致,当中的镇馆之宝正是英国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金、银大奖证书。

  在陈列馆附近,我找到一家小店,老板娘计金妹正是来自辑里湖丝的故乡辑里村(也有叫做七里村)。“辑里湖丝产地就是我们村,以前皇帝的龙袍都是用辑里湖丝做的。村里的人都靠养蚕营生,现在丝绸行情不好了,我们做的少了。”计金妹告诉我,目前他们村里还有几十户人家养蚕,但都不是主业,“人工贵,投入产出太低了。一般一年纯利润不超过2万元,现在出去打工都比这个强。”计金妹说。

  计金妹的说法得到了南浔区文物保护所副所长陆剑的认同。“由于人工以及投入回报率的关系,我们这养蚕的人越来越少,本身养蚕这工作就是中年妇女在家里做的,现在干什么都要产业化运作,丝绸行业整体都在向大西北转移。”

  走在南浔古镇的街道上,看着南浔古镇里的老人如几十年前一样生活,和房屋边頔塘故道一样一沉不变。南浔曾因辑里湖丝而兴旺,頔塘故道也因为辑里湖丝而繁忙,如今这座曾经富饶的江南水乡,又回复了最初的平静。

  明天,我将继续赶往下一站嘉兴,这座以粽子闻名的城市又和大运河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很期待。

编辑: 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