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新闻网记者 费琛琛 通讯员 董六亿
“实行‘员工制’的初衷,是为了降低家政工的流动率,对从业人员自身也有好处,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悖。”昨天,宁波市管家婆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应幼素一脸惋惜,作为全区率先在家政行业实行“员工制”的企业之一,过去一年的运营让她颇感无奈,几乎大部分家政从业人员都不愿意签正规合同成为企业员工。
家政“正规军”为何难敌路边中介所里的“游击队”?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员工制”遇冷
这个月,宁波市管家婆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旗下的家政培训基地运作时满一年。这是目前为止宁波市唯一一个企业自我运行的培训基地。按照初衷,当时企业希望对家政服务人员实行“员工制”管理,以此增加人员的稳定性。“家政服务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成为公司正式员工后,我们不仅提供食宿、正规培训,还为他们缴纳‘五金’和商业保险。”在应幼素看来,尽管实施“员工制”会增加公司相当一部分管理成本,但既能让员工享受福利,又能提高从业的稳定性,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鄞州春园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也从去年开始,由个体家政中介所转型为公司,为的也是能以“员工制”的形式,签约家政服务人员。“原本希望通过‘员工制’,用意外保险、养老金等福利,吸引家政人员,解决过年过节人手紧缺的问题。”企业总经理张县伟说。
对企业来说,实行“员工制”无疑增加了日常运营成本。张县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要为每位实行“员工制”的家政服务人员缴纳“五金”,按照月薪5000元计算,除去个人缴纳部分,公司要为其缴纳养老金近700元,再加上商业险等各类费用,每增加一名“员工制”人员,企业每月就要多支出近千元。
实行“员工制”,是基于企业做大做强的转型意愿,但“员工制”在家政从业人群中却坐上了“冷板凳”。在“管家婆”里,每年流转的家政服务人员多达3000人,但真正接受“员工制”并实现聘用的不过200人。“春园家政”也是一样的情况,“员工制”用工人数不到总用工人数的30%,更多的家政从业人员不希望被“员工制”所束缚。
行业转型大势所趋
家政企业“个转企”实行“员工制”,并不是简单的形式更换,而是通过内部流程的优化,解决企业发展的延续性问题,在保证员工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能成为企业转型的动力。我区连续多年出台政策,鼓励家政企业做大规模。《2014年鄞州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对注册资金达10万元、符合政府导向的家政企业,给予最高5万元的补助,此外对家政服务企业评级也有相应规定。但为何在企业中迟迟难以大范围推广呢?
“签订合同之后,我每个月要多交200多元养老金,日常工作时间还要被公司管束,划不来。”来自湖北的家政服务人员王阿姨已经与“管家婆”合作多年,但她一直不愿意成为正式员工。作为住家保姆,王阿姨每个月的薪资能达到6000元以上,按照规定,如果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每个月就要缴纳“五金”的个人部分,她还将被企业要求参加定期的业务培训,“干了十几年了,参加培训的时间还不如用来干活赚钱呢。”
“目前国家还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这个行业的从业资格,管理难度相对较大。”鄞州家庭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张嵘说,在家政服务行业里,由于从业人员少而市场需求大,所以企业迁就从业人员的事比比皆是,从业者不愿意采用“员工制”的聘用方式,企业也无可奈何。他分析说,现在的家政行业从业者大都抱有“东家不做做西家”的想法,有时甚至连企业提供的免费职业培训也不愿意参加,更不用说签订正规的用工合同。
“年轻的家政人员较易接受‘员工制’,也看重今后的生活保障,所以公司考虑逐渐更替员工的年龄层。”尽管“员工制”的开局并不顺利,但鄞州不少家政企业负责人认为这是行业发展的方向,目前他们正尝试从年轻从业人员身上寻找突破口。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