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时政·经济 正文

问责提速:审计公开风暴宁波样本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8-27 10:54:09   稿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啥情况啊?现在开会培训啥的,五星级酒店都不行啦?”8月26日,宁波县市级机关工作人员小何点开当地一门户网站,赫然见一则相对详尽的审计工作报告,其中一项内容他最关心:“32家单位均有在五星级酒店召开会议和接待的现象,涉及金额1551.53万元。”这是一份“2013年度宁波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报告”,由宁波市审计局局长张爱琴在8月25日的宁波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汇报的内容。市本级共有64个项目接受调查,查出违规金额2.14亿元。

尤其侧重的是,在“三公”经费上,公示更加详尽。虽然2013年度的支出和以往前一个年度相比,下降了33.2%,但违规的经费依然庞大,其中公务接待费支出中违规金额就达到1788.39万元。

“三公”审计报告不仅宁波市财经委公布,而且在国内多个区域,8月份以来密集审计并公示。但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宁波市本级的这份审计报告公示,目前相对全面。当地多名政府机构人士惊讶,审计年年有,但审计后公示细节账目则特别罕见。

“如果这些违规部分已经审计明了的,纪委后续会启动问责。”宁波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一名工作人员称。

审计“清单”公示

简单地说,“三公”指的是政府部门公务出国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用三项。

根据财政部和审计署的要求,自8月起,多地已经全面启动“三公经费”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检查工作。范围主要包括纳入预算管理或有财政拨款的部门和单位,重点是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本次宁波公示的这份审计报告中,大致有15项存在违规。

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不规范金额162.19万元。5家单位超预算列支因公出国(境)费用129.02万元,主要集中在市本级的政法机构。此份公示,将其中的细枝末节都一一披露。比如某单位在未收到出国审批件前,就已经预订了国际机票,出境前已经全额支付出国费用,入境前已经完成报销手续等情况。

在公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中违规金额139.59万元。其中宁波市农科院等7家单位公车购置及运行费超预算122.45万元。个别单位在2013年6月已完成了车改,但原局长保留的车辆未及时上缴,仍然留在单位作公务使用。连部分单位在车改后,公车加油卡并没有清理上缴,有非正常加油的情况也公示了,比如宁波市国土局车辆管理人员存在一天内多次加油和多天连续加油等,涉及金额4.48万元。这些情况,审计局已移送纪检部门。

最令当地民众关注的是公务接待费支出中违规金额1788.39万元。宁波市经信委、宁波市发改委等19家单位在公务接待费中列支土特产礼品、考察费等237.26万元。

在会议费、培训费的审计方面,宁波市住建委2013年8月以总经理高级人才培训、施工及监理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等名义,拨付专项培训资金到下属培训中心或行业协会,有31.88万元培训费的支付凭据与实际培训内容无关。另有13家单位存在类似未编预算或超预算、人均培训费支出金额较大等核算和管理不规范现象。

此外,接受重点审计的单位,超范围发放津补贴312.85万元。超范围发放津贴补贴的单位包括市质监局、市国资委、市粮食局等8家单位。

如此详尽的公示,令当地一些被涉及的政府机关人士一片哗然。

局促的“财政预算”

而多名财政系统的官员称,地方财政短缺,已经不是秘密。现实问题促使审计风暴日趋严苛。据宁波市发改委成本测算显示,到2015年,宁波市轨道交通运营完全成本(包括运营成本、折旧和财务费用)为8.58亿元,扣除票务收入0.98亿元,预计全年亏损7.6亿元,其中运营亏损1.91亿元。

宁波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可以考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将完整的轨道交通项目分割成公益性部分和盈利性部分,公益性部分包括车站、轨道、洞体等土建工程,由政府负责投资建设,盈利性部分包括车辆、信号等设备,由社会资本组建的项目公司来完成。

宁波市财政局官员叶双猛透露,今年宁波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规模为28亿元。这笔钱可以用于本级直接支出,也可以转贷下级政府使用。地方政府债券收支列入预算后,2014年市级当年公共财政预算可用资金由年初预算的324.95亿元调整为352.95亿元,增加28亿元。

财税专家李文海称,压缩“三公经费”几年前就已经被提上日程,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在地方严格落实“八项规定”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三公经费”下降空间和实际幅度均变大。

公开风暴形成

与缩减“三公经费”同样受人关注的,还有各地均在加强的公开力度。

宁波“三公”,目前成了公开样本。宁波市这份详尽的审计报告公示,实际上是在全国性的审计大环境下推就,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形成的公开风暴。尤其进入8月份以来,北京、广西、江苏、浙江等地就陆续公开审计内容。

浙江省一位观察人士称,此前,政府机构也每年审计,审计结果也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热点,但在信息披露上,则管控较为严格。但今年大大出乎意料,宣传部门竟然在高层每周例会上提示,要认真做好审计方面的信息披露,尤其对“三公”经费的监督性报道。

上述地方财政厅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有些省份已经开始施行市直部门“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情况统计通报制度,每季度通报相关情况,建立经费支出管理考核机制。

“通过审计找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使改革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全面深化改革启动至今,审计旋风密集袭来。从全国政府性债务“起底”,到38个中央部门单位晒“三公”清单,风暴由此自上而下。

本报记者 李伊琳 浙江报道

编辑: 徐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