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迎师桥几经修建 崇师耕读传统深入人心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9-14 08:25:52   稿源: 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迎师桥

迎师古桥

□张伟

迎师桥位于千年中大河畔,城关西南,水网密布,阡陌纵横,村以桥名。现该村与新老周村合并,属镇海区蛟川街道迎周村,紧邻宁波绕城高速临江出口,沿河两岸由河南、河北、朱家、郑桂、丁董等自然村组成,姓氏众多。

明末为避兵火战乱,先民自江西、安徽、江南丁家山等地迁入,繁衍生息。迎师桥始建于清初,桥址原为古渡口,村民往来均凭一叶扁舟,风雨飘摇。相传村中有士林义塾,教书育人,惠泽乡里。其中学子学业有成,发达后荣归故里,出资建桥,以免师生平日摆渡之苦,并以迎师之意,感念师恩,而自己坚辞立碑表彰。诗云:“桥通舟船静,水抱一村幽。”时光流逝,那位学子的身世已无从考证,而尊师重道之风代代传承。

据史料记载,光绪八年(1882)民间集资重修迎师桥,为单孔石板梁桥,横跨中大河,呈南北走向,桥面由4块长条青石梁板组成,桥长13米,宽2米,可容马车通行,设双面桥栏,两侧镌刻迎师桥名,古朴雅致。以松木打桩,条石干砌墩台,为保证桥身重心,墩台厚实前伸河床,坚固美观。明清时期,镇海以驿道为基础,发展县乡道路网络,由于迎师桥互通南北,交通便利,逐渐形成四乡官道。路基多为古代江塘,沿中大河铺设石板路面,宽约2米,附近俞范、后施村民皆取道迎师桥来往宁波。桥上熙熙攘攘,人流不息。

1941年春,日寇进犯镇海,沿中大河,经迎师桥、大市堰进攻妙胜市。为阻滞日军,守军被迫将桥梁炸毁,凭河阻击,血染中大河,繁华的迎师桥毁于一旦,抗战胜利后仅余独块梁板。当年迎师桥迎来送往饱学之士,为拒日寇于桥下,宁为玉碎,柔美的江南水乡瞬间变得强悍凛冽。

1965年在镇海水利部门牵头下重修迎师桥,考虑中大河水路运输迅速发展,桥身改为拱形,以方便船只通行,用钢轨架梁,钢筋水泥铺成,如初云出月,长虹卧波,水光桥影,清澈明净。上世纪80年代,随着镇海公路业的四通八达,古老的航运业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1992年重建,恢复梁式桥旧貌。

迎师桥虽然历史上几经修建,但崇师耕读传统深入人心。前有义塾,后扩建士林学堂。迎师桥书香之地,乡民敬教劝学,兴贤育才,学风浓厚,几百年来文士学者辈出。

现在蛟川街道新农村建设中,村里民居已大多拆迁,政府部门却把迎师古桥完整地保存下来,掩映在碧波秀水之间,历经岁月沧桑,与古老的乡村文化底蕴一脉相连。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