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吴江村:前尘往事不可追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09-21 08:21:49   稿源: 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吴江村

吴江村

吴氏宗祠内有个古戏台,空旷寂寥,只有几个零散的小板凳,默默地诉说着昔日的锣鼓喧嚣。

吴江村

南山上的古银杏树,已经屹立1100多年,与古村一样年长。它见证着古村千百年来的兴衰荣辱,曾是村里的宝贝。

老底子奉化人,把吴江村唤作吴江泾,顾名思义,就是吴江分流出的一条小河。

你无法想象,吴江村这个弹丸之地,曾经走出过大司寇、尚书、都统制,也出过举人、秀才。在这个只有500多人的小村落里,还出过100多位校长。足见此地学风浓郁,文脉渊远。

车子经过裘村时,尘土飞扬,烈日下炙烤的柏油路像是冒着白烟。从街巷一侧穿堂而过,斜坡自北向南缓缓升起,映入眼帘的便是吴江村了。

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小村落里,我们只能从残存的石墙,斑驳的老宅子,泛黄薄脆的捷报中,依稀辨认出昔日的人文气息。

记者 陈也喆 通讯员 杨古城/文

记 者 王 鹏/摄

1.漂流而来曲声长

“胜地环村十里奇,卜居林麓正相宜,陶潜碧柳培春色,谢眺青山汀旧知”。

这是清代吴江泾文士、《忠义乡志》编撰者吴文江所描绘的故乡美景。

村中小径蜿蜒曲折,行在其间,犹如身在迷宫中,狭窄逼仄的小路,一个弯连着一个弯。

老宅院里的石雕,鲜有福禄寿仙、梅兰竹菊等传统喜庆图案,取而代之的是书卷棋画,笔墨纸砚。

一阵阵书香气息,穿过岁月的断层,扑面而来。

可以说,吴江村与相邻的曹村,都是从海上漂流而来。

据《吴氏家谱》、《忠义乡志》等记载,吴氏先祖本是泛舟太湖,以渔猎为生,古称吴地,旧都梅里,即如今的苏州吴江区。

唐广明元年(880年),吴江泾的乡贡进士吴思与弟弟吴泰一族,偕邻村曹浦庄氏一家,为避黄巢战乱,两个家族携家眷,乘大舶出运河,避难海上。后漂流至象山港北岸松岙,之后又到依山傍水的地方,建起了南北二村。溪北庄氏,仍以姑苏旧地曹浦而名,村名为曹村。

溪南吴氏,为使子孙不忘故里———吴江泾,将此地仍取旧名,意为吴江流出的“一派”。千百年来,村庄始终保持坐南朝北的建制,隐含着对故乡深情的凝望。

经村民指点,我们找到吴氏宗祠,又称永思堂、下祠堂。这座祠堂的格局很工整,四四方方的四合院式。四面围墙,巷弄与民宅隔开。

午后的祠堂,门庭紧锁,一位热情的村民为我们打开大门。祠堂柱子上贴着撕了一半的红对联“成伉俪天长地久”。还有一副完整的,“明珠碧玉结良缘,金龙彩凤配佳偶。”

想来这个地方,早已成为村里红白喜事的场所。

祠堂里有个古戏台,空旷寂寥,只有几个零散的小板凳,默默地诉说着昔日的锣鼓喧嚣。

吴江村做的戏文是远近出了名的。附近的村庄的老百姓一听说这里有好戏开场,便口耳相传,纷纷自带板凳聚拢过来。最热闹的时候,戏台下围坐着上千人。而如今,戏台上的尘灰扬起,大家似乎已经将它遗忘。

戏台后楼还留有模糊的粉笔痕迹:宁海花山越剧团演出《义仆救主》、《齐王求贤》。尽管这里还会偶尔演上几出戏,然而盛况已不复从前。

2.清代建筑雕作精

因为科举成名,仕宦成群,为官者大多回乡置田,因而留下来一大批寂寞深深深几许的庭院楼阁。

村里现存的老建筑,以清代建筑为主,一共30多幢,最早的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较为著名的,除了永思堂,还有绎房、观杏楼、第四份等等。

吴氏宗祠的东面,就是第四份老宅,坐南朝北。马头墙蔚然耸立,八字式大门洞开,墙基、梁枋、雀替、墀头,都是精雕细作,值得细细品味。

“第四份”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你想象不出这是一个老宅的名字。

一位老太太,穿着素净的碎花背心,坐在屋檐底下,扇着蒲扇。这位老太太姓庄,已经87岁了。

我问她,为什么叫第四份?

她说,这个地方原来住着吴家四房,数十户人家,原称“四房”。用奉化话讲,就是“四份人家”。如今,人都走光了,只剩下几个孤老太太守着老屋子,静静度日。

这个六合院的祖堂内,张贴着不少科举榜单。无奈岁月侵蚀,字迹斑驳,已很难辨认。 

从屋弄过堂进入后院,前后四合院相连。老太太说,这里是武举人吴大定府第,如今一片荒芜,院内还留有习武的石磴,印证着当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移步向前,与后山遥遥相望,因为山有马鞍形的双峰,后山又被称为马鞍山,寓意子孙能文能武。

与后山最为靠近的是“后棣”宅院。狭长的四合院,南北各九间两弄,东西各开一门,院内还住着4户人家。

朝北的堂前板壁上,张贴着一张“捷报”。也许是主人家悉心保护,捷报还十分清晰,上写“丁酉(1897年)吴淞中举”。

3.两支蜡烛三炷香

吴江村有一座南山,它虽不是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地方,却是一样的山峦叠嶂,悠然宏阔,与陶渊明的“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南山上的古银杏树,已经屹立1100多年,与古村一样年长。它见证着古村千百年来的兴衰荣辱,曾是村里的宝贝。

出生于吴江村的文史专家吴慈先生说,这株银杏树有三个枝杈,形状上像是三炷香。东西两边各种一株枫树,寓意为“两支蜡烛三炷香”,家山北望,祭天拜地,祈求国泰民安。

然而,就在去年,这个让村民引以为豪的“老前辈”,被高压电线电流不小心击中后,只剩下空洞的躯干。所幸的是,村里还有50多株几百年的老樟树,以佛手樟最为著名。

“两支蜡烛”之一的大枫树下,有五甲众太公祖坟。说起五甲众太公,至今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

清朝雍正年间,村里曾出过一位进士,公号全吉。全吉公娶了个老婆,叫汪孺人,比他大6岁,是名副其实的“姐弟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们结婚二十年都没有孩子。族人在背后免不了窃窃私语,称其“全吉孤老”。

有一天,全吉的堂侄,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在村前高坡上看风景。堂侄指着眼前的田地,跟儿子们说:“这一大片土地现在是你叔公的,但今后属于你们,因为叔公没儿子。”

此话传到全吉公耳里,很不是滋味,没想到老实忠厚的堂侄竟然打起自己的主意。他随即告诉夫人,汪孺人听后也大为光火,当即拍板迎娶小妾。决定生五个儿子,为吴家传宗接代。

夏氏和周氏成了全吉公的二房姨太太。第二年,夏氏生子,是为宫房,第三年,汪孺人亦生子,即为商房,夏氏又生角、徵二房,周氏生羽房。于是,吴江泾赫赫有名的宫、商、角、徵、羽,五甲众太公应运而生。

这五位太公皆为国学生,因此在村中赫然有名。后来,他们的子孙辈皆人丁兴旺,继承儒家传统,教书育人,文脉承传。

这一切,也许都是因为当年那个似是而非的激将法。

吴江村的子民们,正如家训中所述,秀者为士,读书以振家声;朴者归农,积德而高门第,踏着蜿蜒的石板路,成为一代代志士仁人。

■专家点评

杨古城(文保专家、古村研究者):吴江村位于奉化市裘村镇西2.5公里,为裘村镇18座行政村之一。村中共有农户400余户,近1200人,另有外来人口150人,有耕地面积886亩。古村西邻曹村、北靠奉化至松岙公路,南依马鞍山,山之南即为杨村、象山港。在公路未建通之前,村西村北与曹村仅有一条曹溪相隔。这条曹溪发脉南山,流经村东曹浦,往南汇入古鄞阳江。

我们从古村出来,心情都很沉重。曾经从老屋中孕育出大批人才的千年吴江泾,如今已一去不复返。我们既不能让老一辈在风雨飘摇、发出霉味的老房子里度过晚年,又不忍心将尚可住人的老屋拆毁、任其烂倒。特别是这座村列为市级历史文化名村之后,当地政府及房屋主人都必须面对老房子的保护、整修、利用的实际问题。

吴江泾出来的文史专家吴慈先生,曾对世代先人居住的这座不断损毁中的古村,研究、保护、呼吁了十年之久。然而,由于我国古村落的地域环境和人文条件各不相同,不可能采用某一固定的方式。最近,宁波市已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于吴江村的保护、整修、利用规划,“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实施,也已在进行之中。  

指路

自驾:从宁波灵桥出发,从鄞州大道经横溪镇、经金峨进入裘村镇,村在镇西2公里,总路程约39公里。

坐车:从宁波汽车东站坐中巴车,到裘村下。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