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过一个开心的晚年,是每位老人的心愿。
人到晚年,辛劳了一辈子,本该快快乐乐地享受儿孙满堂的生活。然而,不少老人却很难开心起来。康宁医院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心理不够健康的老年人占比20%左右,其中15%左右的老年人已经患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失智症或抑郁症。如何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记 者 鲍云洁
通讯员 郭 军
失智症和抑郁症,致病原因各不同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整群分层分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宁波市江北区、江东区、鄞州区、镇海区的8个社区,有常住户口、年龄大于60岁的居民,采取入户调查。被调查的1547名老人当中,有20%左右的老人心理健康程度在正常水平以下,其中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病率8.72%,痴呆患病率4.91%,老年抑郁患病率2.91%。
造成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原因除了某些器质性病变,主要还有对自身健康的担忧,退休、空巢、丧偶等生活中的变化或变故,以及二次创业、为子女带孩子等造成的环境变化,等等。
调查显示:缺少体育锻炼、不参与社会活动、少食用不饱和脂肪酸油类是导致老年失智症发生的危害因素;有家庭变故、亲人去世、生意、被骗、急性病等负面事件、社会支持差、生理功能差、经济收入低、缺乏体育锻炼、合并慢性病、丧偶则为导致老年抑郁症发生的危害因素。
“相反的,经常玩棋牌、每年旅游、退休后继续工作、和朋友保持联系、每天阅读超过30分钟、每天使用电脑超过30分钟、进行认知功能训练(数独、智力游戏等)、经常食用鱼及海产品、每天食用蔬菜水果等,则有助于减缓老年失智症的发生。”康宁医院科教科副科长、睡眠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周东升告诉记者。
一技傍身,培养自身兴趣爱好很重要
本周,一位73岁的老人到康宁医院副院长吴向平处就诊,他平时生活积极乐观,坚持锻炼,身体也很好,但前不久的一次体检,查出血糖有点高,这让平时非常关注身体健康状况的他感到焦虑———这会不会是糖尿病前兆?此后,他的焦虑症状“愈演愈烈”,发展到朋友的一句“你今天脸色好像不太好”,他就开始脸红心跳,紧张不已,身边有人生病了,他就赶紧到医院去检查自己是不是也会得这种病,晚上也开始失眠了。从综合性医院的内科转诊到康宁医院后,在药物辅助下,吴向平对他进行了对健康的认知心理治疗。
吴向平告诉记者,这位老人的情况在患者当中还是比较常见的,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担心自己因身体健康出问题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的就会导致情绪出问题。
老年人应当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首先要培养兴趣,这一点很重要。”他建议,患精神类疾病的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爱好,建议老人多学下棋,培养自己的交际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其次要适应社会,尤其是刚退休的老人。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老年人还是应该保持正常的性生活。”吴向平说。
常回家看看,子女别忽略父母感受
除了老人的自我调节,子女对长辈要格外上心,如果工作忙,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也要多给老人打电话;对于丧偶老人,子女要尊重父母选择的权利,因为你的陪伴是代替不了伴侣之间的互相慰藉的。
随着许多子女成年后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生活,原本安土重迁的老年人也随着子女到外地生活,由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现象———老年人的“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处于一种社会性隔离,而产生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而不是指临床上那种由于疾病引起的丧失意识的病理性休克,属于医学专属名词。
此外,从社会和政府角度来讲,希望多给老人提供锻炼的场所,关心失独老人、空巢老人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记者了解到,10月21日和22日下午在西门街道和潘火街道东南社区分别有两场失智症关爱讲座;老年人有心理问题需要咨询也可以拨打康宁医院的成人心理咨询热线87459595。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