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街吴宅气势非凡的马头墙
广仁街李兴贵中学内的三一教会学校旧址
秀水街吴宅的一处仪门
开埠后的街区变迁
清末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宁波作为中西方贸易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受到英美两国教会的重视,先后派遣大批基督教传教士来宁波,兴建教堂广泛布道。清同治七年(1868),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戈柏、禄赐在贯桥头(现中山东路)建立教会学校。建校之初,学生的学费和用餐均是免费。光绪二年(1876),传教士霍约瑟主持教务,改为“三一书院”,取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说,并将校址移迁于更安静的孝闻坊,后又在李衙桥侧(今广仁街宁波八中校址)建造新校舍。学生多系教会子弟,人数并不多,教学内容主要为圣经和英文,规定星期日必须到教堂参加礼拜。1916年,改为三一中学,教学内容又增加了民国国民教育课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又更名为宁波市第三中学。如今,这里变成了李兴贵中学广仁校区的校址。历时百年的“三一教会学校”培养了不少名人,比如:编纂《鄞县通志》而享誉国内的知名学者马瀛,北洋政府代理总理、中国的“奥林匹克之父”王正廷等。
民国初年,孙中山视察宁波时提出了“整顿市政”,在全国“大拆大建”的喧嚣声中,从1925年开始至1933年,当时政府广泛发动,历经数载彻底拆除了罗城城墙,自此千年古城墙不复存在。但秀水街区依然保持着江南水乡的风貌,并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得五口通商之先机,宁波近代工商业得到蓬勃发展,“宁波帮”进一步崛起,林氏、陈氏、徐氏(大桥街)等甬上一批新兴民族资本家和商人开始迁入聚居于秀水,给街区带来了新的活力。如陈宅主人是甬城民国著名的实业家陈庆恒,在上海是小有名气的纺织行业的老板,在宁波创办了著名的万信纱厂,并参与创办了宁波近代工业著名的“三支半烟囱”之一的和丰纱厂,推动了宁波早期工业发展,其家族人才济济,先后出了多位甬上名人。
“风景旧曾谙”的建筑群落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千年中,秀水街区的大桥街东侧、广仁街南侧、秀水街西侧均为河流。可以想象,当时街区内水系纵横,小桥相连,河流流经秀水,又与城内各水系、姚江或奉化江相贯通,小船可行驶此间,运输盐粮等居民所需日常物品。这些河流成为划分街坊的界线,每个街坊内又衍生出若干小巷,推窗见水是寻常百姓的生活写照,好一个“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江南人居群落。更有那些大户人家的宅院内,引泉凿池,叠山理水,辟为私家园林。
到了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填河造路的市政建设,使区域内的一条条河流变成了一条条马路,江南水乡的风貌不复存在。但秀水街区的传统建筑风貌依然完整。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宁波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建设,大量历史建筑被拆,万幸的是,秀水传统街区建筑继续基本保持着原有风貌,而且历史形成的街巷格局和残存水系留存至今。翻看1924年民国宁波地图,现在的秀水历史街区与当时的地图上的几乎一模一样。
如今在秀水街区内,保留完整的院落多达四十多处,建筑风格形式多样,既有吴宅、桂花厅等明清大宅,也有桂坊巷陈宅、广仁街孙宅、鹤年坊、大桥街徐宅等众多清代和民国建筑,其中还有横河街林宅、虞宅等不少中西合璧的精品建筑。
位于桂芳巷17-18号的桂花厅是秀水街区最古老和富有盛名的建筑,是该区域仅存的明代建筑。桂花厅是宁波老城区现存五座明代建筑之一,又是仅存的三座明代木构建筑中保存最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桂花厅原为甬上望族倪氏介石园的花厅,为接待贵宾的场所。据清代历史、地理学家徐兆昺所著《四明助谈》云“倪隐君克介介石园,在四港桥河北。后其子孙分居河南,犹称介石园倪氏,即今桂芳第”。历经世事变迁,倪家花园大部分已不复存在,但桂花厅仍然保存完好。桂花厅坐北朝南,面阔三开间,抬梁式砖木结构,整个厅堂无雕饰,显得古朴庄重,体现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据老人所言,其正门原有一块御赐金匾,题有“孝德感天”四个大字,也足见倪氏家族当年的显赫。
福建商人吴氏所建的吴宅位于秀水街,占地1000多平方米,分别为晚清中式建筑和民国中西合璧建筑,被文保专家称为“曲巷藏幽境,一宅分中西”。其晚清建筑坐北朝南,自南至北依次为牌楼式大门、明堂、硬山顶七开间的大厅,明堂和重檐硬山式后楼的东西两侧,有面向东西的厢房,分别为客厅、书房、居室、厨房及杂屋,前后两进组成一座相当规模的建筑群;前后左右廊子相通,上置卷棚式轩,轩的构件上都有各类花草。翘角台门高大气派,横梁、房柱、柱基所用木材异常硕大,构件的艺术装饰古朴端庄,玲珑精巧,具有晚清时期宁波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
吴宅大厅的东侧,为民国时代建设的西式水榭别院,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三间两弄两轩的两层楼房具有中国传统对称之美,廊前有长方形水泥柱,阶前水泥护栏,左右两侧明轩顶上置观景平台。所有建筑板材一律采用进口“洋松”,民国时的“洋松”多为原始森林生长的古树,质地紧密耐久,是上乘建筑材料。水泥磨石的地面,虽经几十年的磨砺,依然平整光滑,无任何裂痕。庭院内一湾如月水池,簇拥几叠假山,造型玲珑活泼,逸趣盎然。这是老城区屈指可数的几处园林式建筑。
大桥街与桂芳巷交界处的桂芳巷1号,有一栋高大宽敞的民国建筑称为“陈禄房”,主人就是前面所提的和丰纱厂股东陈庆恒。因此老宁波常称它“桂芳巷陈宅”,或“陈禄房”。“陈禄房”占地面积很大,是保存较好的布局完整的传统民居。由前后两大院和偏屋及一座花园组成,前一个院落为三合院,大门上嵌门额一块,上书“颖川望重”四字,有道是“天下陈姓出颖川”,推测此宅祖上应是源于中原颖川(今河南禹州)陈氏望族,意在提醒不忘先祖。陈宅主楼五间两弄,左右各两开间厢楼,高大宽敞,走廊、楼板、门框等随处可见精美雕刻。楼房顶端设有观景平台,四面水泥护栏,融和了西洋风格。陈家后花园,一池碧水,假山相叠,花木相伴,自成一方风景。
鹤年坊是典型的“七十二家房客”式的出租房屋群落。位于横河街44号、50号、56号,这是一模一样的三幢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别写有“鹤年坊一弄”、“鹤年坊二弄”、“鹤年坊三弄”,一弄面阔六开间,二弄面阔七开间,三弄面阔八开间,都无檐廊。房子是由上海铁厂杨老板出资孝敬丈母娘,专门用作出租收益,房屋由他的小舅子监造,所用木料是台湾洋松。虽然雕刻的“鹤年坊”三字虽然已经残损,但这些70多年前的老房子保存得还不错。现房子布局独特,是现存较少的又较有特色的民国时期建筑。有专家建议日后建成青年旅舍,倒是怀旧且恢复旧时功能的好设想。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