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在讲座中。 通讯员 洪敏 摄
中国宁波网讯(记者 金晓) 说起鲍鹏山,很多人并不陌生。他曾因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新说水浒》系列和《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而被观众所熟悉。昨天,这位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做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为甬城市民带来了一场主题为《从〈论语〉走进经典》的讲座。在讲座开始前,鲍鹏山接受记者的采访,分享了他多年研究《论语》的心得:“可以说,《论语》是中国人读中国经典的一个最好的‘入口’”,“读《论语》不是学知识,而是学习价值观”。
《论语》为何叫“论语”?鲍鹏山说,“《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在孔子去世后,大家在一起慢慢地回忆、学习、推敲、反思、琢磨老师讲的话(而编纂成的)”,而且对于老师的话,学生们还作了解释,因此叫“论语”。 “可以说,《论语》是对孔子生平记录得最原始的,孔子的学生把孔子的音容笑貌都写了下来,很真实,很原生态,但并不是最全面的,也没有理想化和抽象化”。
在鲍鹏山看来,一直以来,人们对孔子的言论和思想存在着很多的误解,这其中有很多是源自对《论语》的误读。“比如,《论语》中有一句话叫‘三思而后行’,这种做法孔子其实并不赞成,孔子认为有时第一反应是‘赤子之心’的表达,考虑多了往往是对利害的考量,他认为做事应该果断一些”。还有同样出自《论语》的“言必信,行必果”,“这也是孔子不赞同的,孔子认为言而有信是对的,但行必果是不对的。因为这个‘言’有时是人在特定的环境下说的,做着做着可能会发现是错的,”因此盲目地坚持做到底未必正确。“其实,孔子在‘言必信,行必果’的后半句‘硁硁然小人哉’就表明了他的观点,但很多人只看到了前半句”。
“可以说,《论语》是中国人读中国经典的一个最好的‘入口’。”鲍鹏山认为,要真正读懂《论语》,不仅要完整地读,而且要认识到“《论语》不是知识性的书,不是给我们提出知识体系,而是价值体系”。在他看来,这个价值体系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理想的社会、理想的政治、理想的人或人格”,从这个角度来说,“《论语》是一本关于理想的书”。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