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宁波的盐历史与盐文化:晨烧暮烁堆积高 才得波涛变成雪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11-16 07:44:16   稿源: 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宁波的盐文化

历史上,宁波是盐的故乡,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盐业,孕育了宁波丰富的盐文化。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北仑担任盐政官时,深知盐民劳作、生活的艰苦,他在昏暗的盐衙里,埋头写下了著名的《煮海歌》。这首诗反映了盐民在官租私租逼迫下生活的困苦,柳永对盐民当时的状况和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柳永在《煮海歌》中说:“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输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溜成卤。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出去夕阳还。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浙江天台人陈椿,元时曾在“两浙”中的浙西某地任盐场司令,他经常考察浙江东南沿海盐民的制盐实践,并绘制成风俗画《熬波图》,反映了早期浙江沿海一带盐民从汲取盐水、搬运柴草、煎熬、收纳制盐的整个生产过程,《熬波图》非常详尽地表现了制盐技术工艺及制盐劳动的艰辛。

清乾隆年间任象山玉泉盐场大使的陈煦,著有《论玉泉盐场盐务》,堪称绝佳的盐务政论文。

1930年2月,余姚籍著名作家楼适夷在《拓荒者》杂志第一卷第二期上发表了2万字的中篇小说,题目是《盐场》,小说以庵东盐场为原形,深刻反映了庵东盐民的生活。《盐场》后被著名导演徐欣夫改编成电影《盐潮》,胡蝶、王征信主演,影片展示了盐民们在土豪劣绅压迫下的生活困境,表现了他们掀起“盐潮”斗争的经过。

1939年10月,《新华日报》记者蒋莱写的《饥饿线上的余姚盐民》发表于该报,这是一篇反映盐民疾苦,针砭时弊的报告文学。

宁波历史上,因与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宁波的地名,也因此深刻地打上了盐文化的烙印。如宁波市区从前的盐仓巷、卖盐桥、咸宁巷,慈溪的盐仓山、龙头(盐)场,余姚名称来历中的“越人谓盐曰余”,象山的卖盐弄、盐仓,鄞州的咸祥,北仑的盐司后、咸昶(“盐厂”之谐音)等。

此外,宁波人口中的老话、谚语、歇后语,如“春雨淅淅,饿煞晒盐人”、“酱里没有下错的盐”、“儿多母苦,盐多菜苦”、“盐店失火———烧包”、“盐堆里爬出来的人———闲(咸)话勿少”等,都渗透着一股咸咸的盐味。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