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科教·卫生 正文
让校园没有围墙 让教育没有边界

课堂教学变革的“江东探索”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12-13 10:29:27   稿源: 中国宁波网-东南商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核心报道

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是否有网络课程学习经历的现场调查,学生只需手指轻轻一点,选项即刻被传到大屏幕上;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和高校教授通过视频互动平台同步在线交流……

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在江东区形成“常态”。江东区率先借助“视像中国”(基于互联网实时视音频技术,组织各地学校以远程实时互动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这一平台,打破学校界限,突破时空限制,走出了一条“跨越学校围墙”的教学变革之路。

特色课程互换,打破区域“壁垒”

两年前,栎木小学从上海七宝中学引入特色课程《中华经典文学诵读》。每周二下午,七宝中学的语文教师陈振华都会和江东区栎木小学的学生相聚“云端”,漫谈经典。

这门特色课程在学生中很受欢迎。上完了一个学期的《中华经典文学诵读》课程后,学生们纷纷写下了自己的学习感悟。“陈老师以一个高中教师的视角为我们解读经典文学,让我受益匪浅。”“上了陈老师的课后,发现原来自己还可以读得更好。”

“师生异地的实时课堂,不仅拓展了学校的教育资源,而且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校长张文珍告诉记者。

早在3年前,江东区就通过“视像中国”平台先后与上海、江西、重庆、深圳、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中小学进行特色课程的互换,并相互派出经验丰富的教师远程执教。每学期江东区都要输出10多门特色课程,同时接收各地的特色校本课程供学校自主“点餐”。

随着特色课程交换的不断深入,江东区的每一所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黄鹂小学的棋类教育、镇安小学的国学教育、栎木小学的经典文学等。

当学校的特色发展面临瓶颈时,异域资源为学校的品牌建设打开了另一扇窗。李惠利小学是一所以科技教育见长的学校,但近年来随着科技教师流动频繁,教育特色日渐式微。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在选择远程拓展课程时,选中了上海金汇实验学校的《头脑OM课程》。在金汇实验学校的帮助下,李惠利小学不仅有了自己的“OM”课程教师,还在各大头脑奥林匹克大赛中频频取得佳绩。

网络课程学习,“颠覆”传统课堂

春晓中学学生马牧晨是学校的“明星人物”。在校期间,他开发了包括音频处理器、图像处理软件、绘画软件在内的多个手机应用软件。其中,他设计的一款“贪吃蛇”游戏,在短短一个月里下载量过百。

这个被同学称作是“春晓中学乔布斯”的瘦弱男生直言“这些应用软件都是在《触摸信息技术前沿》这门课程中‘玩’出来的”。马牧晨口中的这门课程并非学校的传统课程,而是由北京师范大学研发的网络课程。2013年,江东区经过多次调研从高校引进两门网络课程,分别是《触摸信息技术前沿》和《数字化学习》。春晓中学是其中的试点学校之一。经过一年的网络课程学习,学生悄然发生了变化:自我学习能力提升了,学习兴趣增强了,思维拓展了。

江东区教育研究与装备中心教师许波介绍,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课程,课程内容以模块形式设计,教师在平台上提供详细的课程学习计划和适量的阅读文献,每个模块都有多个任务,需要学生通过自学自主完成。

每周,试点学校会安排学生进行一次集中学习,并配备相应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网络课程的学习当中,春晓中学还推行“走班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层次和兴趣“走班”学习。

“当高校资源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学生的身边,当大学教授通过网络为初中生上课,这样的课程体验,其价值是长远的,网络时空里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信息技术技能,都是不可忽视的发展内涵。”许波不无感触地说道。

互动式远程研训,催生教育智慧

过去,一本教案、三尺讲台,教师即可传道授业解惑。如今,电子书包、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育手段“闯入”课堂,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桑世燕是春晓中学的一位青年教师。机缘巧合,她成为了网络课程的线下指导教师。每周,桑世燕都会带学生去微格教室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她坦言自己很幸运,成为了信息化教育的“先行者”。“在网络课程方面,我也是一个初学者,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网络课程,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令我对工作有了新的思考与追求。”桑世燕说。

像桑世燕这样在网络课程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教师不在少数。远程同课异构、远程跨学科主题说课、远程同学科主题沙龙……远程教育项目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又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

另据了解,为了进一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江东区还创造性地以课程地图为蓝本开发出一系列网络培训课程,每一门课程都详细标示了教师的适合群体,方便教师“按图索骥”,进行自我规划。吴 彦 庄承婷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