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余姚市红十字医院人人争当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②2013年12月16日捐献者魏锋在省中医院注射“动员剂”。
③世界红十字日广场活动上,工商局员工和爱心市民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
当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拯救白血病等血液疾病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在非血缘关系中,配对成功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一,加上其他一些原因,真正配对捐献成功的就更少。截至2014年12月,宁波已有36例造血干细胞实现捐献。
看似微小的捐献数字,却蕴含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怀馈赠。对捐献者与受捐者来说,他们可能远隔重洋,一生难见;又或咫尺天涯,素昧平生。但在人生的某个路口,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这种特殊方式,来延续生命,演绎着人生最美的邂逅。
捐献者故事
能给他人新生,我义无反顾
董平:41岁,宁波首列捐献者
在我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史上,医务工作者占到了捐献者总人数的1/6。董平,宁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就在其中。
2009年夏天,中华骨髓库急需志愿者的消息传来。长年无偿献血者的董平听闻后,即冒着酷暑来到宁波市红十字会完成了采样入库工作。
一年后,他的血样与湖南长沙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在接到征求消息的那一刻,他欣然同意。
可这一意愿在初始并未得到家中老人的支持。董平以医务工作者的专业,向老人详细地讲述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流程。
董平甚至安抚道:“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方式帮助别人,就等于自己多了一个兄弟姐妹,是很奇妙的事。”
2011年1月6日,经过初配、高配、体检等多项流程,董平在浙江省中医院捐献了17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紧急送往北京进行移植。之后,他收到从患者“长沙小妹”地方带过来的鲜花、小礼物,还有一封充满深情的感谢信。
“尊敬的不知名大哥,是您给了我新生的希望,让我重新燃起追求未来幸福的信心……”
当晚8点,董平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就被植入长沙小妹体内。两个陌生人的生命就这样流淌交汇。董平成为宁波市首例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
不幸的是,时隔一年,长沙小妹的病情再次出现反复。接到二次捐献意愿征求电话时的董平,刚做完一台手术。疲惫的他听闻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2012年10月9日,董平又一次安静地躺在血液分离机旁。3个半小时,160毫升淋巴干细胞从他右手臂缓缓流出的血液中被分离出来。
“我是医生,看到他人生命受到疾病威胁,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勇往直前。”董平说。
我是你生命中的一缕阳光
李华燕:20岁,浙江省最年轻的捐献者
四川姑娘李华燕自己也想不到,在自己19岁花样年华的时候,在没有任何亲人的陪伴下,会大胆撩起袖子,无私地将自己生命中的“一缕阳光”输送给一个陌生人。
与很多同龄人不同,李华燕没走进过大学校门,而是选择在慈溪开始经营她的人生,偶尔还会参加一些义工服务活动。
2012年4月,宁波上林坊举行了一场救助一位白血病女孩的爱心义卖,作为慈溪义工的李华燕和同伴们都留下了血样,并一同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她记得,当时有很多人都踊跃留样。
都说能配上是万分之一的机会,可李华燕却在10个月后接到了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的电话,被告知和一名上海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
这个爽朗的姑娘一口就答应了。没过多久,捐献却终止了,因为对方没能等到最后的捐献。这令李华燕心中充满了遗憾。
这份遗憾还未持续太久,2013年5月,一名广西患者就和她的HLA配型结果相合,这种难得的巧合和缘分让她坚定:“不能再错过!”
之后,她配合地完成了高分辨检测和身体检测,最终,确定当年7月23日捐献。没人知道,这一切都是她瞒着家人进行的,可在捐献前,实在瞒不下去了。
“怕家人担心才不说的。市红十字会也打电话向他们反复解释,最后他们勉强接受了这种先斩后奏。”但不支持的态度依旧写在李华燕的父母脸上。
于是,19岁的少女独自一人前往杭州,住进了医院。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用“我可是勇敢的小胖子哦!”的话来逗乐在场的工作人员,消除了他们的顾虑,缓解了现场紧张的气氛。
采集当天,捧起带着自己体温的214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血袋,她开心地笑了。望着窗外的阳光,她想象着受捐者的状况:躺在无菌仓中,同样望着窗外的阳光,眼中闪着渴望。
没人知道,当时这个微胖的小姑娘尝试着在最美的年华减肥。可广西受捐者的体重超出她五六十斤,为了捐献顺利,爱美的她维持着微胖的体重。
近日,爱笑的姑娘回到了四川老家。回想起捐献的一幕,她称,以后还有机会,自己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为了大洋彼岸的那个他
孙卫:25岁,宁波首例涉外捐献者
2014年,对孙卫这个“90后”小伙子来说,是特殊的一年。
2月,他前往北京捐献的305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被紧急空运到海外,抢救了一名白血病患者。这是宁波首例造血干细胞国际救援捐献。
前几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解到孙卫已在11月退伍复员,结束了近4年的军人生涯。说起捐献的事,这个话语中略带腼腆的小伙子说:“这就是军人奉献的一种方式。换成另外一个当兵的,遇到这事儿,谁会不上?”
2011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孙卫和40个战友一起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志愿者队伍。这事之后,孙卫就给淡忘了。两年后的一通电话,让他有点儿诧异。
“说是我与国外一名患者初配成功,如果同意,7月底可进行高配检测。”孙卫想都没想就说好,也没多问注意事项。“对方说我是军人,维持现有的体质水准就行。”
由于是宁波市第一例涉外捐献,捐献前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使得孙家人一直守口如瓶的事儿在孙卫老家澥浦镇南山村传开来。
不论他人怎么谈论,孙卫的奶奶都微笑着对应。这位年近8旬的老人,不明造血干细胞的原理,却知道孙子做的是救人的好事。在她心中,孙子永远是最棒的。
今年2月12日,孙卫去了北京,5天之后接受了造血干细胞抽取。
至于大洋彼岸的受捐者是谁,孙卫至今都不太清楚。“我只知道,在地球另一头,我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给予了他人新生。”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