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文化·体育 正文

大墩徐家:名人辈出 文化底蕴深厚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4-12-14 07:20:05   稿源: 宁波晚报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大墩徐家

烟屿楼 龚国荣 摄

“大墩徐家”,现名徐家社区,位于江东区明楼街道。此地曾名人辈出,文化底蕴也颇为深厚。据《鄞县通志》记载,徐家族人为西周时徐国国君徐偃王后代,宋室南渡后,一世祖徐应汉自天台迁居鄞东,因所造之楼宽敞明亮,时人即以“明楼”名其地。后三世祖徐富阳再迁于此,称大墩徐家。

徐家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以前读小学时,就有不少同学住在那里,但时隔多年,徐家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不久,一个雨后初霁的上午,我来到了徐家社区。刚走进宁徐路不远,就看到路边的阅报栏前,有一位老人正在看报。老人姓唐,从小在徐家长大,他告诉我,以前徐家是个典型的城乡接合部,有大徐家、小徐家和王家车头3个自然村,村民们都以务农为主,日子过得也比较清苦。后来村里办了不少企业,经济才慢慢地发展起来。老人说,原先村里还有座祠堂,建筑面积不大,但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是徐家祭祀祖先、议定族事的重要场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祠堂改为村办工厂,后不慎损于火灾,旧村改造时被彻底拆除。

徐氏族人在大墩定居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先后出过许多优秀的子弟,其中,尤以清代知名学者徐太茂、徐时栋父子最为有名。徐太茂人称“桂林先生”,以义行闻名于乡里,他把经商所得的钱财,大多用于建书楼,设义庄,造渡船,修道路等。老人所说的徐家祠堂就是由徐太茂捐资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除了造福桑梓,徐太茂为人宽厚,还极富同情心。据《大墩徐氏宗谱》记载,一日徐家遭遇“白日闯”,家人发现后把小偷抓了起来。徐太茂仔细问过小偷家世后,就把他放了。众人不解,徐太茂说,此人是因为家里贫穷才偶尔为之,我若把他交给官府,他必将受到刑罚,说不定还会遭捕役敲诈勒索。如果这样,他为了还钱,只能继续去偷。我不能以一时之忿,而误人一生。此外,徐太茂对一些旧习俗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与其父母死后请和尚念佛超度,还不如生前对他们好点。在当时的世俗环境里,徐太茂能有这样的言行,实在令人敬佩。祠堂建后不久,徐太茂又购田于祠左建童蒙学舍,名敦本义学。祠右建成童学舍,名崇本书院。学舍的建成,使当时徐家及周边村庄的贫困子弟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也使江东文风为之兴盛一时。徐太茂去世后,县人思其德,祀之平政祠,又附祀北渡风堋庙中。

徐时栋(1814—1873),清著名学者、藏书家,是徐太茂的第三子,人称“柳泉先生”。徐时栋自幼聪明好学,曾就读于大墩故里的崇本书院,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人,两赴会试不第即不复应试,后以输饷授内阁中书。徐时栋主四明文坛三十余年,致力于研究地方文献,校勘并重刻宋元《四明六志》,著《烟屿楼文集》、《烟屿楼诗集》等。同治七年(1868)起,由他主持,仿国史馆列传之例,注所征引,排比成文,费时多年终成《鄞县志》。除了著书立说,徐时栋一生还酷爱藏书,仅藏书楼前后就有三座,分别为烟屿楼、城西草堂和水北阁。

烟屿楼位于海曙区共青路上,初名恋湖书楼,由其父徐太茂创建。书楼初期藏书不多,徐时栋接手后,经数年收集达到十多万卷。为便于管理,他不仅编制了各种藏书目录,还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条例,如:“勿卷脑,勿折角,勿唾揭,勿爪伤,勿率意涂抹,勿出示俗子,勿久借他人”等。但即便有这样周全的管理措施,后来还是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进入宁波,由于战乱,烟屿楼大部分藏书被窃掠贩卖。后徐时栋迁居北斗河畔的城西草堂,重新整理剩下的残帙、寻找失散的书籍,仅仅一年,又得书4万余卷。正当他为日渐丰盈的藏书感到欣慰的时候,不料草堂突遭大火,所有藏书付之一炬。好在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让徐时栋失去藏书的信心,痛定思痛后,他于同治三年(1864)在草堂故址上又重建了新的藏书楼———“水北阁”,继续他的藏书收集工作。经几年苦心收集,又渐渐恢复旧观。水北阁是徐时栋生前使用的最后一个藏书楼,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于对水北阁的保护和管理,有关部门将其移建至天一阁南园。

□戴勤锋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