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邮箱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新闻 > 民生·城事 正文

上海媳妇悉心照料余姚乡下婆婆 十年来两地奔波从不嫌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01-17 12:31:54   稿源: 余姚新闻网
0
新闻热线:13777110707  【 】 【打印

  余姚新闻网讯(记者沈华坤通讯员王文苗)元旦前夕的一天,江珠珍服侍好婆婆起床穿衣、大小便、洗脸、吃早餐后,便匆匆乘上丈夫的电瓶车赶往车站,前往上海。头天夜里,她接到弟弟的电话,90岁的老母亲病情加重,要她无论如何回到上海照料。好在这些天婆婆的身体有了好转,已经能起床在院子里散步了。

  像这样上海、小曹娥两头跑的日子,江珠珍已坚持了10年,每个月都要跑二三趟,但她不觉得苦和累。“让老人生活得舒服些,是阿拉做小辈的责任,谁都有老的时候,我觉得这是应该的。”江珠珍说。

  “姆妈牙口不好,饭菜一定要做得软和些,每天的小菜不要重复,老年人更需要营养。”一路上,她不断地叮嘱丈夫。“晓得哉,晓得哉,侬放心!”丈夫姚森桥答道。

  1969年冬天,19岁的上海姑娘江珠珍插队落户,来到了当时的曹娥公社永久大队。在插队的日子里,她得到了热情善良的王冬梅大妈的照顾,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江珠珍逐渐喜欢上了王冬梅的儿子姚森桥。尽管姚森桥家父亲早逝,兄弟姐妹5个,生活困难,但江珠珍还是毅然嫁给了姚森桥。

  王冬梅老人失偶多年,她有三个儿子。大儿子70多岁了,又患有重病,要照料母亲已无能为力。小儿子当了上门女婿,也不可能终日陪伴老人。就这样,照料老人的担子就落在了姚森桥和江珠珍身上。

  “我的眼光好呀,这个媳妇是被我拣着了,珠珍待我真当比亲生女儿还要好啊!”在小曹娥镇曹娥村永久自然村,89岁的王冬梅老人每当遇见村民,总会这样夸奖她的二儿媳妇江珠珍。

  以前老人一直住在二儿子家中。1997年,随着国家对知青政策的落实,江珠珍回到了上海落户,丈夫、女儿也随之到了上海。他们在上海开了一家小店,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参加了工作。但是,江珠珍仍十分惦念婆婆,十几年前,老人的身板还算硬朗,生活尚能自理。但随着年岁的增大,老人病痛也多了,特别是80岁那年,她跌了一跤造成右手骨折,连穿衣服也非常困难,没有人照料是不行了。

  为此,江珠珍夫妇决定:两人轮流陪伴老人,一人去上海了,另一个就留在余姚。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他们连上海的小店也关了,每月只能靠丈夫200多元的农保收入和自己26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仅上海、小曹娥两头跑,每月就要支出400多元车费,加上婆婆需要常年服药,每月的医药费支出也要1000多元。夫妇俩只能省吃俭用,艰难度日。

  说起江珠珍对婆婆的好,74岁的邻居金夏珠大妈感叹道:“介好的儿媳妇实在少见。婆婆大小便在床上,她不嫌脏臭、把尿把屙,有时一天就要换六七次内裤”在老人吃的方面,江珠珍也花了不少心思,早餐每天换花样,馄饨、小笼包、面条、粥、油条……中晚餐荤素调匀,干稀结合,老人想吃什么,都尽量满足她的口味。老人住的房间每天打扫得干干净净,衣被折叠得整整齐齐,房间里没有一丝异味。他们每天给老人洗脸、梳头、洗脚,隔几天给老人洗头、洗澡,及时换洗衣服,修剪指甲,还经常搀扶着老人出去散步,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

  现在,王冬梅老人生活得十分愉快,心情舒畅,身体也健朗。老人说:“要不是珠珍照顾,我这把老骨头早就不在了。”姚森桥则心疼地说:“这些年,珠珍实在太辛苦了,她自己身体也不太好,为了照顾老人,头发早就白了,人也特别瘦弱。”

  在江珠珍、姚森桥夫妇的影响下,晚辈们也把孝敬老人当成乐事。他们的女儿在上海工作,但一有空就来小曹娥看望奶奶,几位孙女都抢着为奶奶洗脚。姚森桥的弟弟尽管自己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还是主动与哥哥一起分担了母亲的医药费。江珠珍一家在孝女故里演绎了新时期的孝心故事,被人们传为美谈。

编辑: 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