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江东桑家村的孩子们。 (图片均由顾榕塘提供) |
1976年,一家人合影。用伊斯曼电影胶卷零片冲洗的珍贵彩色照片。
□宁波日报记者 王佳
药行街,同一个地点,相似的角度,黑白与彩色,戏剧化的对照中,宁波三十年间的沧桑巨变呈现眼前。在江东档案馆见到这组照片时,一种莫名的感动,促使记者去寻找它的源头。
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照片的拍摄者顾榕塘老人。75岁的他,精神矍铄,笑声爽朗。
“这一个个档案盒里,都是些老照片。这些年使用数码相机了,电脑里还存了5000多张。”老人的话语如慢放的镜头,缓缓揭起岁月的帘幕。
上世纪70年代,老人所在的红卫布厂进行技能操作大比武,请了市里一位懂摄影的老师来拍照。照片引起热烈反响,厂领导决心将摄影搞起来。“当时单位买台相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后是在上海购置到一台二手德国产相机。”老人回忆,拿“笔杆子”的他又承担起了为劳动竞赛、先进人物等拍照的工作,从此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退休后,顾榕塘担任江东鹤童摄影协会会长。为了记录下宁波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6年前他带着会员参加了81890月湖老年网成立的纪实摄影小组,系统跟拍建设中的大项目,及时抢拍即将改造的村、街以及动迁居民的生活。
“你看,这是当年建设中的江东社会福利中心,而原先这里是邹家。”点击着数字照片,老人说,今昔对比,你会明显感到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变。
在顾榕塘的相册中,福民公园、市民文化广场、国际航运中心、世纪东方广场……一点点“成长”起来,史魏家村、桑家村、宁丰村、仇毕村、湾头村、南郊路……被一一定格。
顾榕塘说,在他这样的年纪,继续拍摄并不是为了那些照片能带给他小我的成就感,而是出于一个宁波市民的责任感。
就在2010年,他所在的摄影团队与江东区档案馆达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约定,由档案馆提供信息,他们负责拍摄。这份文化记忆找到了一块空间来寄放。
让老人惊喜的是,被寄放的还有“他们的五十年”,2014年是顾榕塘和妻子吕惠芬50年金婚,他做了一本纪念册。
“这张1976年的彩色合影,是用伊斯曼电影胶卷的零片冲洗的,很特别。当时宁波还没有彩色扩印店,现在都已是电脑打印了。”老人感慨。
记者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的拍摄地点也越来越广,从家门口的中山公园,到省内的雁荡山,到省外的北京、上海,甚至走出国门,法国、瑞士、意大利、日本……老人说,他很幸福,他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我们这座城市的成长,也记录他和家人的生活点滴,而这样的记录,还远没有结束。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