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描摹大好河山
杨古城的家境并不好,父亲赚来的钱,只够糊口。他一直读到初中毕业,学费都是自己挣来的。
暑假,瘦瘦的他,穿着破洞背心,摇着蒲扇,卖西瓜;寒假,他自己动手做纸质的元宵灯笼,白兔灯、龙凤灯、马灯……小小的他,竟然画得栩栩如生。花灯卖得很好,他的学费也有着落了。
上初中的时候,他是班上的美术课代表,一周有两节美术课。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迷恋上绘画,尤其擅画动物与风景。
他的美术老师是杨连昌,毕业于上海美专,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家。
初中毕业时,四川技工学校来宁波招生。不用付学费,每个月还有补贴,光这两个条件,就足以撼动家境贫寒,又想读书的他。
宁波到成都,路途遥远,必须先坐火车到上海,从上海坐轮船去四川,再换乘小轮船。路上的时间,就要花去5天。
少年杨古城却不觉得旅途乏味,他随身带着一本速写本,一支铅笔,一路走,一路画。
起伏的山峦,连绵的村落,夕阳的晚霞,跌宕的波浪,都被他描摹下来。到学校的时候,他已经画了厚厚的一本。
尽管,学校两个月后就停办了。那一路上的山川美景,却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印记。
那一年,他18岁。
爱画画的古城先生
1958年,《宁波报》招聘美术编辑。杨古城想试一试,便拿着厚厚的画册前去应聘,还真被录用了。
第一次发表插画,他用了笔名“古城”。后来,这个笔名就一直沿用下来,名字也自然而然地成了“杨古城”。
父母取名“官诚”,是希望他做官,做一个诚恳的官。可是他志在山水,最大的愿望是游走名山古城。
那个年代,报社经费紧张,常常用素描画代替照片。杨古城几乎每天都在画,除了画边栏,配插图,写美术字,还要画建成的新大楼、先进人物等等。
1960年,《宁波报》停刊,杨古城到宁波六中(现宁波女子中学)教美术。他的地理基础扎实,后来又兼任地理老师。
1961年,宁波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急需美术人才,曹厚德所长求贤若渴,找到了他。
他仿佛暗夜中行走的少年,辗转摸索,忽然找到人生的光束,从此与民间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那一年,他23岁。
图片新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