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宁波网3月4日讯(记者 殷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宁海岔路镇湖头村有这么一位村民,他热心乡村文化,用笔记录着村庄的变化,守护着村民的精神家园。他叫葛民曹,不仅是村民口中的“活电脑”,而且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四十多年来,他的相关日记本已累计达100余本。
100余本日记本记录村中变化
一支笔,一本日记本,1972年1月1日,葛民曹开始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湖头村发生的点点滴滴,40多年没未间断。如今,葛民曹的日记本已经多达100多本,他的家俨然成为了村中的资料库。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宁海岔路镇湖头村葛民曹的家,那是一座简陋的二层小楼。葛民曹打开一个陈旧的木橱,从中取出了厚厚几沓用绳子扎着的日记本。记者发现,他根据每项内容将这100多本日记归类得清清楚楚。地名普查摘录、湖头村领导班子延续登记、转业退伍军人记录、婚丧嫁娶记录、旧村改造记录、湖头村和葛氏宗族各项庆典记录等一幕了然。
葛民曹告诉记者,村里的大事小事,他都记得很清楚,很多村民有事都习惯问他。前几天,一名村民不记得老人过世该请村里的哪些人,在葛民曹家一查宗谱就一清二楚了。
记者了解到,去年底,湖头村文化礼堂建成,里面的村史廊、民风廊、成就廊等内容都由葛民曹一手整理,内容涵盖了湖头村的村训、湖头村的大事件、湖头村寿星榜等。“现在村里的文化工作都由葛民曹负责。他做事认真细心,我们很放心!”湖头村村主任葛更槐称赞道。
用笔记录传统技艺
岔路镇原是种豆之乡,它的沙性土壤适宜种植豆类,豆腐也是岔路农家的重要食品。“以前,家家户户都有种豆的习惯,岔路的豆腐白嫩、细腻、有韧性,吃起来特别香。但如今种豆的人少了,40岁以下的妇女也基本丢了做豆腐的手艺活。”葛民曹感慨地说。
2007年5月,宁波市成立了浙江省第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员队伍,葛民曹成了首批4368名普查员中的一员。尽管只上过初中一年级,但他搞起普查来却很有一套:逐条分析排列,采用先易后难、先普遍后个别的筛选方法,这是他10多年来普查经验的总结,丰富的普查经验为他的工作带了极大的便利。
在两名助手的帮助下,葛民曹根据手工技艺、舞蹈、曲艺、杂技、习俗等为提纲,根据村民的口述记录了湖头村的民俗文化。葛民曹登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传开后,经常有村民抱着一堆旧书、旧谱守在他家门口,就是为了供他挑选“感兴趣的东西”。
一年后,一本记录了岔路镇9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出版,这些都是葛民曹从村民中收集而来。
据了解,葛民曹的家中并不富裕,儿子因病在家待业,只能靠低保生活。孙女刚上初一,儿子、孙女都要照顾,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记录。葛民曹告诉记者,虽然他家里有困难,但他告诉自己心要放宽,事情可以一件件处理,但不能耽误文化的保护,要给后代留下点记忆。
图片新闻 | ||||||||||||
|
||||||||||||
|